《大揭秘》 •三毛成长记

  解说:他的名字叫三毛,他是旧中国流浪儿童的真实写照。是谁将他搬上了银幕?一部儿童电影为何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三毛流浪记》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湖北卫视《大揭秘》即将为您播出《三毛成长记》。

  主持人:这就是我国第一部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三毛流浪记》。影片当中的三毛是一名旧社会在上海的流浪儿童,他没有亲人,无家可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纸,帮别人推过黄包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一顿饱饭都不够,还总是受人欺辱。

  解说:影片《三毛流浪记》公映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电影院连放两个月,依然场场爆满。随着电影的成功上映,饰演三毛的小演员王龙基也迅速成了影迷们关注的对象,王龙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最具影响力的童星。

  主持人:《三毛流浪记》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的王龙基拍电影的时候只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他是如果成功地塑造三毛这个角色?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电影,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这还得从漫画《三毛流浪记》说起。
我手上拿的是1947年6月15日《大公报》的影印件,从这天起《大公报》开始在第三版上连载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作品《三毛流浪记》。在电影《三毛流浪记》开拍之前,三毛就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漫画明星了。

  张慰军(张乐平之子):那么当时几乎是满城在谈三毛。任溶溶先生他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那个作者。他每天上班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大公报》,看看三毛今天是怎么了,挨饿了还是挨冻了?他就很同情。

  解说: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决定要把三毛搬上银幕,让更多人了解到流浪儿真实而又悲惨的生活。然而,想要找到扮演三毛的小演员,竟然比登天还难。(按:1949年2月确定由王龙基担任主演)

  主持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圆圆的鼻子,大大的头,光亮的脑门儿上只有三根毛,显得非常的可爱聪明,又有灵气。但要是按照一幅寥寥几笔的漫画来找人,实在是太难了。一天,导演严恭路过一个弄堂,听到弄堂里边传来吵闹的声音,便走了过去。原来是三个小孩为了打弹珠吵起来了,两个稍微大点的孩子输了耍赖皮不认账,最小的那个孩子正在振振有词的跟他们理论呢。

  解说:一番理论之后,小男孩发现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和两个大男孩打了起来。

  王龙基(三毛扮演者):就把这两个大的给制服了,这两个大的乖乖就把这个弹珠拿出来了。严恭看着很有兴趣,就看着这个小的,小的呢头很大,脖子很细,他就感觉有点像三毛那样的气质,而且人很拧,很耿,就让他去试镜头。

  主持人:严恭偶遇的这个小男孩名叫王龙基,年仅八岁。头大,脖子细,一对圆圆的大眼睛,不服输的性格,这不就是严恭一直在找的三毛吗?更巧的是一打听,原来这个王龙基居然是公司的同事、作曲家王云阶的儿子,就这样,演员定下来了,只是许多人不理解,凭什么选他来演三毛呢? 在这本导演严恭的自传《像诗一样真实》一书当中,提到了选择王龙基来饰演三毛的原因。书上是这样写的:“一些报刊文章当中只强调了  王龙基的倔强性格,以及外形、身材与三毛的相像,其实作为导演,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他与三毛相近的生活经历。”相近的生活经历?难道王龙基也曾经流浪过街头吗?可是,他的父亲不是作曲家王云阶吗?

  解说:王龙基的父亲虽说是著名的作曲家,但在那个年代,艺术家依然一贫如洗,生活难以为继。因为家中窘困,父母曾两次忍痛将他送人,最终因为不舍又抱了回来。幼年时的王龙基因为没钱吃饭,还曾饿到昏厥。

  王龙基:饿得吐口水,饿到最后的话,就他没有吃以后,他那胆汁会分泌出来的,所以他胃里头反出来,反胃,就有一种胆汁,这种生活都过过。

  主持人:导演严恭认为王龙基小时候经历的这些磨难,能让他更好地去诠释三毛的形象。演员确定之后,电影也准备开拍了。然而,小小的年纪就担任一部电影的主角,王龙基是如何把三毛演活的呢?

  解说:漫画变现实,造型困难重重。顽皮的王龙基,拍片现场状况接连不断。一个八岁孩童如何塑造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三毛形象,《大揭秘》正在为您解密。

  主持人:前面我们讲到,导演严恭慧眼识珠,找到了外形性格经历都和三毛相似的小演员,然而,漫画当中三毛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现实当中只留三根头发,您别说这远景了,就是近景,那也是根本看不出来。况且这个漫画当中,三毛愤怒的时候这头发会变成W的形状,一时间造型工作就陷入到了困局当中。那么王龙基的三根毛这个发型该怎么做呢?

  王龙基:他就把我头剃光了,而且每天要拿刀把头顶刮亮,然后用两个橡皮膏拿三根铜丝盘起来,像这样一贴,贴到头上,刮了以后贴得牢嘛。用三根铜丝,用三撮毛线弄起来的,所以当你手一撸的时候,三毛一发怒的时候,“我是三毛”,那根头发就竖起来了。所以又简单又很形象。

  主持人:这张照片是《三毛流浪记》公映的时候,王龙基站在张乐平设计的巨幅海报前所拍下来的,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漫画当中的三毛,电影当中的三毛,和王龙基本人,这其中变化最大的除了假发之外,还有一个假鼻子。

  解说:现在我们要化妆出一个这样的圆鼻子,非常简单,只要用专用的肤蜡贴上去就成了。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王龙基脸上的大圆鼻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主持人:秘密就在我手中的这个泡泡糖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泡泡糖,片中王龙基的鼻子都是进口的泡泡糖做的,怎么做呢?首先用一盆开水,将泡泡糖放在水中,等这个糖化掉以后,将泡泡糖捏成圆鼻子的形状,然后再给它上上颜色,使这个假鼻子的颜色和王龙基的肤色统一,这样,三毛标志性的圆鼻子就做成了。

  解说:解决了头发和鼻子的问题后,王龙基脏着脸,披着破麻袋,赤着双脚,一个活生生的三毛就出现在了大家眼前。导演严恭拍摄成试片,给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看时,张乐平激动地说,这就是三毛,三毛就是他。

  主持人:由于挑选角色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人员定下来之后,摄制组就开始了紧张的拍摄。然而拍戏的时候还是出了不少的纰漏。这不,临到开机前,镜头、机位、灯光,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可是,小三毛不见了!在场的人都急得团团转,好不容易在另外一个场地的角落里发现了他,一问才知道,他就是为了这几个火柴盒。原来,大人们用剩下的火柴盒,在王龙基的手里就可以做成小汽车、小桌子、沙发等等。好不容易攒了一大堆的火柴盒作为材料准备来做玩具,却突然发现找不着了,对于八岁的王龙基来说,玩儿那可是比拍电影重要得多。

  王龙基:当时(火柴盒)很宝贵的,不像现在的小朋友那么幸福。我就不肯拍,我说找到火柴盒(再拍),非要把火柴盒找到。导演没办法,导演说赶快去买一包火柴,把火柴都丢掉。然后火柴盒给我,摆平了,好,我就拍戏去了。

  解说:王龙基倔强的性格,和剧中的三毛很像。但让导演没想到的是,王龙基的脾气也很火爆,而他火爆的脾气,还成就了电影《三毛流浪记》中的一个经典桥段。

  主持人:为了保证让三毛头上的三根毛贴住,化妆师每天都要给王龙基剃头,剃完之后再用剃刀来回地刮头,每天剃刀就在三毛王龙基的头顶这个脑门心上面来回地刮,还刮得吱吱响,化妆的时间也比其他的演员长了好多,这下王龙基坐不住了。

  王龙基:坐不住了我就是我老是动,化妆师(说),小赤佬,这个头老动动什么呢。我本来就一肚子火,说,侬老赤佬!后来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吵了以后,严恭和赵明两位导演,就在旁边观看着,看了以后他们就把这种感觉,这种气氛,就移植到三毛跟贵妇人和贵妇人的丈夫吵架那场戏里,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主持人:为了让王龙基拍戏的时候能够乖乖地听话,导演严恭那可是煞费苦心。他把王龙基接到自己的住所来,每天和他一起吃住,朝夕相处,并且请来了《三毛流浪记》漫画的作者张乐平,来给王龙基讲述真实的三毛的故事。

  解说:现在大家对三毛的印象,是一个流浪在街头、穷得只剩下头上三根毛的流浪儿。事实上,张乐平最初创作的三毛却并非如此。

  张慰军:他是一个,就是邻家小孩,有点顽皮,心地比较善良,又有点正义感,他做的事情往往让大人哭笑不得,是有点带有小资情调的小孩子。

  解说:那么,三毛是如何从一个小资,变成现在大家脑海里那个瘦弱、四处流浪、受人欺负的小孩形象的呢?

  主持人:1947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刺骨的北风呼呼地吹着,大雪把上海染成了一片银色。张乐平在一条弄堂口,看到两个十多岁左右的流浪儿,他们穿着破麻袋,光着一双脚,紧紧地围着一只白天烤红薯的炉子。他们鼓着冻红的腮帮子,吹着即将熄灭的火星,寒冷的夜晚就靠那么一点点的余热来取暖。

  王龙基:第二天清晨他就走过来,看到两个(小孩)已经冻僵了,冻死在那里。他看到这个情景后,这种怒火,这种愤怒,这种呐喊,他没有办法抒发,所以他就说,说我要画《三毛流浪记》。

  解说:在拍电影《三毛流浪记》的过程中,张乐平常和王龙基在一起,每次讲起漫画《三毛流浪记》的故事,张乐平总是含着泪讲述,王龙基也总是流着泪听。

  主持人:他(王龙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演好三毛这个角色。然而,到底该如何来演呢?八岁的王龙基这心里也没个底,这时候,导演想到了一个点子。

  解说:体验生活,王龙基一步步向角色靠近,全力以赴塑造三毛,却遭到了当局的封锁。突破封锁,迎接解放,影片《三毛流浪记》如何从封藏走向公映,《大揭秘》正在为您解密。

  主持人:前面我们讲到王龙基的幼年也曾经吃过苦,但好在父母的爱让他不至于沦落街头,于是王龙基被导演严恭带着去真正地体验流浪儿的生活。您看这张照片,是《三毛流浪记》在拍摄外景时所拍下来的,照片当中,除了王龙基,其他的三个小孩,那都是真的流浪儿。在导演的鼓励之下,王龙基和流浪儿交上了朋友,一起在桥上推车,甚至一同去饭馆的后门抢剩饭剩菜。

  王龙基:看了以后非常同情他们,跟他们有共鸣。不是好像是怜悯他们,不是的,是有共鸣,他们为什么流血流汗,出力劳动,就是这样的一个生活。

  解说:很快,王龙基产生了和三毛一样的不满情绪,播下了与三毛一样的反抗的种子,这些都为王龙基能塑造好三毛的角色夯实了基础。

  主持人:《三毛流浪记》的拍摄,正好赶上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拍摄的时候为了真实地再现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王龙基始终穿得极少,包括也是那些极破旧的衣服,甚至全片那都是光着脚。最后硬是在脚上磨出了一层老茧。

  解说:在戏里,王龙基从外形、内心、经历,一步步靠近三毛。戏外,这次演艺经历也给王龙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王龙基:拍完《三毛流浪记》以后,我母亲父亲奖励我,说给我买双皮鞋,我根本就不穿,因为光脚光惯了,所以习惯了,所以穿那个皮鞋很不舒服。所以我很长一段时候,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没穿过皮鞋,我不穿皮鞋的。

  主持人:虽然王龙基在拍戏的过程当中不怕苦不怕累,然而有一场戏却让他永生难忘。哪场戏呢?看过电影《三毛流浪记》的人想必对片中三毛拾金不昧反被打的情节,可以说是印象深刻,观看的时候我们对被打的三毛是心疼不已,却不知道这个镜头背后,竟然是真打。

  王龙基:那个演员是个临时演员。一般电影里打的话,那个老演员的话,他会虚晃一枪的对吧,或者是重重地举起来,再轻轻地打下去。他可是真的,他过来以后,撩起来这么一下子,我这一巴掌打下来以后,眼睛一黑,黑得就几个金星,耳朵就嗡嗡地听不清了。

  主持人:在电影《三毛流浪记》的拍摄当中,还创下了一个空前的记录,那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唯一一次众星捧月的盛况。三毛只是一个小孩子,却召集了上海几乎所有的当红电影明星,赵丹、上官云珠、黄宗英、孙道临等等,等等,他们都不计报酬,甚至自己带服装,甘心为一个无名的小演员王龙基当配角。1949年10月1日(按:应该是1949年9月28日),电影《三毛流浪记》作为贺礼片在全国正式上映,各大电影院门口都贴着《三毛流浪记》的电影海报,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王龙基在宋庆龄的带领之下,到各地举行救助流浪儿童、建立三毛乐园的慈善义演。在一次义演的现场,个子小小的王龙基站在舞台的银幕前,用童稚的声音对观众说:“谢谢大家喜欢我,我是王龙基,演了小三毛,请大家用爱三毛的心,去帮助马路上正在流浪的真的三毛,谢谢大家!”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纷纷上台,慷慨解囊。

  解说:电影《三毛流浪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流浪儿童三毛的典型形象,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流浪儿的生活,使更多的流浪儿得到社会的救助。然而,在这部贺礼片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主持人:《三毛流浪记》从1948月10月开拍,由于尖锐地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拍摄的过程当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阻扰和恐吓。为了逃避国民党的封锁,昆仑影业公司将没有完成的《三毛流浪记》珍贵的视频拷贝都藏了起来(按:此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电影是1949年4月1日才开拍的,上海解放前夕摄制组坚持拍摄)。直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终于迎来了解放,可以说是上海一片欢腾,人们纷纷地涌上大街欢迎人民解放军。在这样一个欢庆的日子里,昆仑影业公司决定为《三毛流浪记》加拍一个结尾。

  解说:在电影中,三毛原本已经被富贵人家收养了,但他不愿意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于是他脱下了华丽的衣服,披上破麻袋,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王龙基:电影结束了,可解放以后,大家那个心情,就感觉有一种向往一种热情,就加了一个尾巴,三毛迎解放。大家完全都是没有报酬,就是完全是一种热情,迎解放得翻身。

  主持人:银幕上的三毛,在解放后的新中国,迎来了他所向往的世界,过上了正常人普通的生活,有衣穿,有饭吃,甚至还可以上学读书,他就像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和大家生活在一起。
尊重一段历史,讲好一段故事,感谢您收看《大揭秘》,更多精彩内容,请您下载关注长江云客户端。下期见。

制片人 李亚敏 现场导演 夏舟波 导播 董海清 编导 潘静宇
湖北卫视《大揭秘》
2017年1月6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