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园》·今天我们蹭小人书

  解说:它是无声的电影,它是案头的历史书,它是几代人童年的全部阅读记忆。

  吴为山:他们没看过的,所以从这里面,他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

  解说:它带走了一个阅读时代。

  男:看三毛,是笑中带着眼泪。

  解说:《今天,我们蹭小人书》,《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看到这个小孩,看到这些连环画,你会想到什么,三十岁以上人的答案是“小时候”,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

  王鲁湘:你几岁了?

  男:10岁。

  王鲁湘:你小时候,你小时候,你现在当然是小时候了,比你更小的时候你看过小人书吗?

  男小孩甲:那个时候也看过一些。

  男士:这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东西,《智取威虎山》、《地道战》、还有什么《林海雪原》啊。

  男小孩乙:看过,东郭先生救狼的那个。

  女青年:里面有好多就是现在很少看的,比如说很经典的,有《三毛》啊,有这个《西游记》的呀。

  采访者:您喜欢小人书吗?

  女士(老年):喜欢小人书。

  王鲁湘(主持人):如果说20世纪几代中国人最共同的阅读经验是什么,那么我的回答是小人书。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它高三寸宽四寸,但是书小乾坤大,它寄托了我们20世纪从2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情感经验。

  解说: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馆破天荒拿出一大批馆藏连环画原作,这次展览囊括了1929年至2004年间出版的61套400多件经典连环画,这次有连环画情结的朋友们,可以到中国美术馆过瘾,蹭原版小人书。

  王鲁湘:吴馆长您好,真的没有想到在今年的暑假期间,咱们中国美术馆能退出一个这样的,叫做“故事绘”的小人书的展览,我原先没有想过我们中国美术馆,还收藏这么多的小人书的原作。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所以这个很多的家长,特别是50岁、40多岁的这些家长,小时候都有连环画情结。

  王鲁湘:对。

  吴为山:就像我们都是坐在那个小人书上,小人书摊子上,度过了我们自己的少年时代。

  王鲁湘:对。

  解说:记得这个小男孩吗?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他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诞生在上海街头的流浪儿三毛,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连串跌宕起伏,辛酸而不乏幽默的故事。这部经典动画片则是以连环画《三毛流浪记》为蓝本的。在中国美术馆,久违的三毛又和我们见面了,最难得的是这些作品十分珍贵,它们是“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原稿。

  王鲁湘:所以这个创作啊,其实一个画家创作的时候,这个态度的严谨,你从原作上就看得出来,这个三毛的头线你看都挖过的,比如说这个头可能高一点点,那感觉就不对了,画家就会把这块挖掉,把这个头再下来点,这也是,下来一点是吧,一点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这个表达。

  解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张乐平,看到上海花花世界有很多因战乱成为孤儿的流浪儿,他们孤苦无依,张乐平想为他们代言唤起社会良知,他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最初他设计的流浪儿就是一个光头男孩,凸脑袋虽然有趣,但是在造型上显得单调,后来他对此仔细推敲琢磨,一天突发灵感,在小男孩头上加了三笔,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起来,于是“三毛”诞生了。

  吴为山:我觉得一个艺术家这个伟大之处,不仅仅在艺术形式、表现方式上的一种创新,特别是一个连环画家,他不仅仅是对脚本的一种理解或者是根据脚本他去再现,或者一般性地去表现一个故事情节,更重要的就是他要能创造出一个让人永远记住的一个形象。

  王鲁湘:对。

  吴为山:而张乐平先生他就打造了三毛,家喻户晓,把一切的人间的辛酸,酸甜苦辣全部融在这样一个形象当中去,他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那种一般的卡通的概念,还有高度的对生活微妙的观察,实际上也是很写实的,它身体的扭动非常地传神的,包括这些身体,他的这个弓腰啊,这个被打翻在地啊,这些都是就是抓住了人瞬间动态的那种变化。

  王鲁湘:你看这得意忘形。

  吴为山:是的。

  王鲁湘:自己把自己的这个小裤子的屁股给缝起来,缝起来以后一高兴了,嘣,又崩开了。看三毛是笑中带着眼泪的。

  解说:时代烙印深刻的《三毛流浪记》,为什么经久不衰?张乐平先生生前曾说,三毛是他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事实上,它也是给成人的礼物,更是一部给成人看的警示书。三毛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阴影,也带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

制片人 孙霖 编导 王娜 监制 王志江
香港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
(注:本文对原视频全集有删节)
2016年8月6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