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回望经典 三毛今年八十了

  解说:他是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典型小孩儿。
  王龙基(电影《三毛流浪记》三毛扮演者):你不要看三毛就这么几笔几画,每一画都充满了感情。
  解说:新近出版的《三毛百趣记》刷新你对三毛的固有印象。
  主持人(李潘):那个时候的三毛有爸爸妈妈,还有个妹妹。
  张慰军(张乐平先生之子):对。
  解说:三毛形象诞生80周年之际,张乐平先生之子张慰军,三毛扮演者王龙基与您重读三毛故事,重温经典作品的力量。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来到《读书》,我是主持人李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分享的这本书,我估计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听过,或者是读过。它这个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身世凄凉,历经磨难,但是既调皮又可爱,还很倔强,充满了正义感。今天这个陪伴着几代中国人成长的小男孩就来到了我们的节目现场,让我们掌声有请他。欢迎您,欢迎您!

  王龙基:你好!

  主持人:我看到大家笑了,不是说小男孩吗,怎么上来个老先生呢?您自我介绍一下。

  王龙基:我叫王龙基,《三毛流浪记》是我1948年到1949年拍的(按:应该是1949年拍的),离现在已经是六十六年多了。

  主持人:是您扮演的三毛,是吗?

  王龙基:我扮演的三毛。

  主持人:《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先生,请坐。这就是王龙基先生八岁的时候演的三毛,也就是说三毛离我们,如果算起来这个人物形象,从他创造出来一直到今天,已经是八十岁了,八十年了,就是张乐平先生创作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而这个三毛,可以说是在咱们中国是一个最最经典的漫画人物形象了。现在要不然这样,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好不好?《三毛流浪记》。
就我们只是看到这么短的一个片段,其实你觉得是看着就心里有点酸酸的,就笑中带泪。我昨天晚上又把《三毛流浪记》重新读了一遍,真的我边看边哭。我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从小到现在,现在再去看它,还是会觉得非常的感动。所以我相信可能很多读者跟我一样,看过这种黑白版的《三毛流浪记》,也看过彩色版的,是吧。彩色版的《三毛百趣记》,然后还有《三毛从军记》、《三毛解放记》、《三毛新生记》,很多,其实张乐平先生塑造的是一个系列的形象,写了很多。但这个《三毛流浪记》,就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在读者心中最受欢迎的,我觉得可能跟这个电影还是有关系。当年,怎么会选到您来演呢?

  王龙基:说来这件事情也很巧,拍电影嘛万事俱备就选演员了,当时导演是严恭和赵明,他们也选了好几个月,结果都没选到。有一天这个严恭叔叔,我叫他叔叔的了,那么他在昆仑影片公司的门口,就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当时那个地方是很荒凉的,他在那儿看着就是没有事情,看着三个小孩在打弹子,两个大的一个小的。那么小的打赢了,这两个大的就耍赖,就不肯把弹子给这小的,小的说服不了,后来就用拳头把他们两个征服了。

  主持人:打架。

  王龙基:打了,最后他们俩都打输了,乖乖地把这个弹子交出来了。当时那个严恭很有兴趣,一看这个小男孩的话,个子很小,头很大,脖子很细,那么跟三毛接近,他就让他去试镜头。试镜头以后,当时昆仑影片公司是我们地下党组织的所在地了,当时沈浮、史东山,包括张乐平伯伯看了以后呢,认定说三毛就是他,他就是三毛,那么就选中了这个人就是我。那么后来一知道你父母谁呀,原来我父母也跟他们都很熟的,那么这样的话,最后我父母才知道我扮演《三毛流浪记》的三毛。

  主持人:哦,这样子的,那就是说您是打了一架。

  王龙基:对。

  主持人:抢回自己的弹子。

  王龙基:对。

  主持人:然后最后抢到了三毛这个角色。

  王龙基:对。

  主持人:真的是有意思。其实他们在你身上可能看到那种很倔强的精神。你演的时候见过张乐平?

  王龙基:张伯伯一直在,他既是这个原作者,又是导演,又是演员。

  主持人:是您和张伯伯的合影吗?

  王龙基:是,张伯伯几乎他每天都来的。所以张伯伯那个时候,他是把他的设想,他给我讲一下,讲故事给我讲,那么使得我对三毛这个形象更深地了解。张伯伯给我讲过,他说龙基,他说你别看三毛这么几笔几画,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感情的。那所以中国的漫画家也很多,那么解放前也有解放以后也有,为什么张伯伯这个三毛的话,能够几代人传承,到现在为止经久不衰,大家很热爱,而且认为中国的国粹,民族的品牌了。那我感觉张伯伯他是用心、用感情那么来画的,而且他对三毛的塑造,他不是凭空的,他是从生活,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且集中了生活。1948年(按:应该是1949年),拍《三毛流浪记》的时候,他送给我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它是一个三毛拿一个大话筒,后面一个乐园。他张伯伯当时追求,说画三毛他要呐喊,什么呐喊呢,就是希望中国的儿童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那么这就是他想象中的儿童乐园。因为解放以前是做不到的,那么解放以后呢,他这个愿望就实现了。那所以这章,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主持人:听说有很多的大明星,当时出演这个《三毛流浪记》都是免费出演。

  王龙基:对,应该讲到现在为止,这个《三毛流浪记》是中国电影史当中唯一的一部众星捧月的这一部电影。当年上海的有名的,不管男演员、女演员,就像赵丹、黄宗英,当时全部都参加了。

  主持人:大明星跑龙套。

  王龙基:当时这个电影就是有七对夫妻,赵丹和黄宗英刚刚新婚的,还有那个沙莉,扮演孔二小姐的就那个吴茵,他们都参加的。另外的话上官云珠的女儿,就是母女,还有我跟我父亲,父子,所以当时都在这个里头,都演出了。那所以我觉得,他们当时没有拿一分钱,而且是服装、道具都是自己。

  主持人:自带。

  王龙基:自带的。那所以自己塑造什么形象,你自己带什么道具。那么他们就是凭着一种热情,到底他们大牌演员,都是著名演员了,但他们为了一个小演员来参加这个,而且有很多人名字都没有的,在镜头上一晃而过的。

  主持人:所以其实这个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三毛的影响力,就张乐平先生的他塑造出来的这个人物,以及他的这个漫画,在当时的这个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从这个电影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龙基:这三毛确确实实影响了就是说,不仅当时轰动,而且影响了几代人。

  主持人:是的,你想一直到我现在,我们都还在看,我们的孩子都还在看。

  王龙基:对。

  主持人:所以我想在今天,不仅仅是三毛这个形象塑造出来有八十年了,也是三毛的父亲,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一百零五岁的诞辰。所以今天我们还特别地请到了张乐平先生的小儿子张慰军先生。有请,欢迎您!

  张慰军:你好!

  主持人:欢迎您,欢迎您!请坐。大家看,张先生是不是和他爸爸长得有点像?真的是长得有点像,你看,看照片,再看。您小时候就读爸爸写的《三毛流浪记》吗?画的?

  张慰军:对,那当然了,肯定是从小就看。

  主持人:从小就看。

  张慰军:对。

  主持人:三毛现在八十岁了, 您知不知道三毛出生的时候,也就是说第一幅三毛的漫画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刊登在什么地方?

  张慰军:就是我父亲因为有战争什么运动,后来我父亲自己也不记得了,他总是说在1935年的春夏之交的时候。那么后来他去世以后我们找,通过上海图书馆我们找到了这张,就是1935年7月28日《图画晨报》上面发表的。

  主持人:第一幅。

  张慰军:第一幅。

  主持人:这个三毛的形象在这本书里面,《三毛百趣记》里面能够看到,就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刊登了,还没有画“从军记”,没有画“流浪记”之前是吧。

  张慰军:对。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三毛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张慰军:那个时候是,三毛也是一个很调皮的一个小孩。

  主持人:调皮的,叫顽皮的三毛。

  张慰军:对。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形象跟后来还有一点点不一样,那个时候的三毛有爸爸妈妈。

  张慰军:对。

  主持人:还有个妹妹。

  张慰军:对。

  主持人:所以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吧,这些之前的这些漫画,都收在这本书里面,叫《三毛百趣记》。三毛从军和流浪之前是什么样的,在这本书里大家可以看看那个时候的形象。

  张慰军:中国这一段时间的漫画,特别兴旺,有学者这么说,就是说中国的文化代表,在民国初期是漫画。

  主持人:漫画。

  张慰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民国初期就是漫画。

  主持人:漫画。

  张慰军:也有人这样说,说是中国的漫画就启蒙了中国人的幽默感。

  主持人:所以实际上那个时候,其实张乐平先生创作出来的三毛这个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张慰军:当时的社会文盲比较多,我父亲画的画是,他对自己下了一个,就是自己定一个规定就是尽量少用文字,用形象来表达他想说、他想表达的东西。

  主持人:其实他做到了。

  张慰军:对,后来他还是做到了。尤其是他后来《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出版了以后,也有好多评论说,评论这两部作品是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

  主持人:张乐平先生是先有《三毛从军记》,后来才画的《三毛流浪记》。那么他画《三毛从军记》的时候,我看看他自己写的序里面说,他自己最喜欢的是《三毛从军记》。还有另外一个三毛,台湾的那个三毛,那个作家三毛,也是在这个序里面写了,她说张乐平先生自己认为,他的《三毛从军记》他觉得是他最喜欢最偏爱,然后他觉得最艺术的。我们翻开这个《三毛从军记》,,就觉得很有意思,他就像您说的幽默。三毛参军,大家可以看一下怎么参的军?这有一个征兵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毛一看,我也要去当兵,要去抗日,就去了。可是他太矮、太小怎么办呢?三毛就去搞了一对高跷,踩着高跷穿着裤子,就跑去当兵了,去报名了。一开始就非常的有意思。就是在这本书里面,你随时可以看到那种特别幽默的地方。还比如说我印象很深的,三毛当兵以后练刺刀,个儿特小,然后应该是那个当官的好像意思跟他说,这个稻草人就是敌人,你要使用刺刀把它刺穿。三毛就特使劲,然后咔一冲上去,整个人就从那个稻草人里头就穿过去。

  张慰军:是。

  主持人:卡在那个稻草人里头了。然后他那个军官又把他往后拽,就这种特别好笑的,就每一幅每一幅,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王龙基:他这有生活,还有想象,有创造,所以出人意料之外这个东西。

  主持人:没错!他这种生活都是从哪来的?他怎么就能够想出这种情节?

  张慰军:1937年8月13日,上海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

  主持人:淞沪会战。

  张慰军:淞沪会战爆发以后……

  主持人:就日本人打进来,然后我中国军队跟日军进行抵抗,非常惨烈的淞沪会战。

  张慰军:对,我父亲就是和叶浅予他们,叶浅予先生还有特伟先生,好多就是当时很好的漫画家一起组成了一个抗日漫画宣传队。这八年我父亲一直在第一线,所以其实这个《三毛从军记》里面,有他生活的这么所见到的那一段。他画了好多速写,有好多那些就是战士的一些作战经历,还有他看到那个部队里面的那个情况。前几天还有一个军旅的漫画家郑化改先生还说,说到就是画军旅的漫画,中国本身就不多,但是画得最好的他说是你爸爸,而且他说你爸爸是最奇怪的,就你爸爸没参过军,没去当过兵。

  主持人:对,他怎么能想象出,画出来那种生活那么鲜活。

  王龙基:他在救亡活动当中,他是参加这种活动,这个宣传队这种是很多的。

  主持人:都是在前线。

  张慰军:都是在前线。

  主持人:好像那个时候,还有一次是周总理救过他。

  张慰军:对,我父亲那就他那时候因为他是副队长、宣传队副队长。

  主持人:宣传队副队长。

  张慰军:就副领队的,就是领队是叶浅予先生。他有一次在长沙画的一个画壁画的时候,敌机飞过来了。

  主持人:轰炸。

  张慰军:轰炸。轰炸的时候,拉了警报以后,他很投入地在画画,那下面有人跟他说,上面的同志你快下来,敌机要飞过来了。所以他听了以后他就下来了,下来以后敌机就过来,就把那个地方炸了。所以就是那个时候,后来过了这个事情以后,就边上人告诉他,刚才叫你下来的人,是周恩来先生,那时候还不是总理,周恩来先生。

  主持人:就周恩来在下面叫他。

  张慰军:对。

  主持人:“上面的同志你赶紧下来”,周总理把他命救了。

  张慰军:周总理那个时候是他们,等于是他们的头嘛,当时他领导了抗日宣传,包括国民党,那是国共合作的时候,他领导了一个就是他们的一些抗日宣传。

  主持人:抗日宣传,这块都是周总理在负责。

  张慰军:那个时候,对!他和陈诚一起负责。

  主持人:这其实我就常常在想,为什么看到三毛的时候,那么鲜活,因为他全部是从生活里面来的。我看张乐平先生在他的序言里面,《三毛流浪记》的序言里边,他就讲到他怎么去观察这些流浪儿童,他说他第一次去跟这些流浪儿童见面的时候,他就想凑到他们里面去,然后去跟他们搞好关系,然后他就穿了一套西装,虽然他那套西服是旧的西装,可是坐在孩子们中间,那些流浪儿童都不跟他说话。

  张慰军:对,是有这么一回事。

  主持人:有这么一回事吗?

  张慰军:他后来就是他感觉到了,第二天他去换了一个其他的就比较破旧的衣服,再去和他们交朋友,他们就和他一直就是很亲热地告诉他,他们那个生活怎么样。我还记得就是我很小的时候,还有当时那些流浪儿和他有来往,后来就是年代久了以后,就没有了。

  王龙基:那个拍《三毛流浪记》的时候,张伯伯还陪着我到贫民窟去,到孤儿院去,到上海外白渡桥那个下面,那个流浪儿积聚的地方交朋友,他告诉我这是棚户区,这是滚地龙,他很熟悉。

  主持人:滚地龙是什么?

  王龙基:滚地龙就是这个拿几个自行车的旧钢圈,三分之一埋在地上,然后上面的话拿一些报纸或者那个塑料铺上去后,人是钻进钻出的,那个叫滚地龙,是当时棚户区最艰苦的生活。就钻来钻去,只有这么一块地方,叫滚地龙,滚进去。

  张慰军:钻进去。

  王龙基:滚进去,钻进来的钻出来。

  主持人:睡觉吗?

  王龙基:对了,睡觉,晚上睡觉,有三个四个自行车圈子,现在早就没有了,那么那个是最早的最苦的,棚户区的缩影就是这样子的。我都看到过,张伯伯带我去看的。

  主持人:所以实际上就是说,只有是从生活里面来,你才能有这样的体验。

  王龙基:对。而且张伯伯带我去看了,我觉得他是带着一种激动,激情。所以我觉得,张伯伯为什么写这个好,就是说写三毛写得这么栩栩如生,他是一种真挚的爱,有了爱他才有激情,有了激情他就会创新,那就是能够写出的这样活灵活现这个三毛和他的生活。

  主持人:就是这个,这个小家伙,这小孩,究竟怎么就那么让中国人喜欢,这是为什么?我想听听两位的高见。

  张慰军:是这样子,就是也有好多评论家说过,就是因为第一他就是接地气,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小孩子,这个小孩的性格特别好,他是积极向上的,又有幽默感,有时候有点调皮,但是他是其实是个正面形象,他能够不畏强暴,然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样,每次都是这个样子。

  主持人:对。

  张慰军:就能够鼓舞人心,我是觉得,是不是?

  王龙基:对。我认为的话,那就是这个张伯伯塑造的这个三毛的形象,他是个正能量的一个代表,尽管他条件非常差,但是他没有在这当中学坏学差,但他追求的是种阳光,追求的是种光明,是见义勇为的,正义感很强的。那么张伯伯那个时候还画了一幅彩色的送给我,那么他就是这个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的形象了。那么他就说,他说这个三毛的话,是中国千千万万儿童的一个缩影。那么实际上在三毛身上又有张伯伯的一个性格的一个浓缩,又反映了我们中国对儿童一个期望的一个形象。所以我觉得他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主持人:对,是,您二位刚才说到的这个,我也是印象特别深,就是他这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是他看上去是为了存活,但是他一个小孩子,你看在《三毛流浪记》里面,他饿得不行,他并没有去偷东西,他最后怎么办呢?他是去靠自己的双手,来给自己挣钱。
然后后来去当学徒,到一个印厂里面去跟人打工,他是一直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养活自己,这么一个孩子。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他特别见义勇为,救了两个孩子,对吧。第一家后来他跟着那家人一块还过了一段很幸福的生活,就是他那个孩子,一个孩子掉水里了,他去把他救起来。

  张慰军:对。

  主持人:然后后来别的孩子被强大的,恃强凌弱的时候,他去救那个被打的孩子。他的身上真是充满了这个非常非常可爱的这种品质。

  王龙基:张伯伯塑造的三毛的话,是入污泥而不染的。你比如那个电影里头有两个地方吧,一个就是那个流氓强迫他去偷东西。就他被迫偷了以后发现人家是要典当去要治病的,他就还给别人了,就挨了一顿打给关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可能现在很多小朋友不太理解,就是他当了富人的一个少爷,但是他看到穷的小朋友来以后,他就领他们去,把吃的喝的都给了他们。最后的话,他就看不起这个有钱的人,毅然地把他衣服,把这个夫人给他的衣服什么都脱掉以后,跟着小朋友,

  主持人:走了。

  王龙基:去流浪去。这是他所追求的向往,所以他没有在这种环境当中就是把自己形象,把自己追求给磨灭掉了。

  主持人:所以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王龙基:对。

  主持人:而最重要的是,其实他身上的那种童真,这个是最让人动心和陶醉的我觉得。你看他,我记得在《三毛从军记》里有这样的情节,就是他吃饭的时候,就有苍蝇过来要跟他抢饭,然后他打苍蝇打不着,怎么办呢?过一会儿这小子去拿了一瓶灭苍蝇的那个药,咔,对着那饭就是一阵喷,喷完了之后,高高兴兴地捧着饭又吃,过了一会儿,他自己被那个饭毒倒了,躺下来了。就特别好玩,就孩子的那种童真,天真,被您的父亲画得活灵活现。

  王龙基:另外我还要补充一下,张伯伯在画三毛的过程当中,他是抵御了很多的一种压力的。解放以前画的时候,人家给他子弹,警告他,你再画下去,要请你吃枪子。对不对?

  主持人:还有人给他寄子弹?

  王龙基:在画的过程中,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当中的话,他是鼓足了勇气的。

  主持人:台湾的那个女作家三毛她在序言里她是这么说的。她说她其实给自己起这个笔名三毛,就是因为受了这个《三毛流浪记》的影响,就是因为从小看了三毛,这个有文字为证,我念给大家听一下。她说,张乐平先生笔下的小三毛,连头发都只有三根,可见这个孩子一切的缺乏。可是三毛是一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坚持,那就是在我的笔下,我所观察、我所记录的人生面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辉与高尚,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于是,在我决定笔名的时候,我选择了“三毛”。后来台湾三毛还专门到大陆来寻找“三毛之父”,是不是?

  张慰军:是。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在场吗?

  张慰军:对,是这样。原来就是我们因为两岸那个时候还不通,姚雪垠先生,就写《李自成》的那个作家姚雪垠先生,在国外碰到了三毛,三毛就把这一段,就刚才说的那一段跟他说了,然后姚雪垠先生因为是我父亲朋友,他回来就跟我父亲说。再过了几年,黄苗子先生,黄苗子叔叔他也是在新加坡碰到了三毛,那么黄苗子先生说,我和乐平很熟,然后他们就开始,但是还没有通信。后来就是三毛的一个亲戚,从武汉带了一封信,到我父亲住的上海华东医院,去看他就告诉他这个。后来我是,那时候我还在香港工作,那么就通过我,那时还不通信嘛,就通过我是,我的父亲写信给她,她写信给我父亲,是这么来往的。

  主持人:就开始就通信来往,那个是哪一年的事?

  张慰军:这是八十年代后期吧。

  主持人: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通信来往了。

  张慰军:对。后来她1988年的时候,可能是她写了一封信给我父亲,说她想认我父亲为义父,她说,我觉得我三毛不认张乐平为义父,认谁作义父?这样那么就1989年的时候,她从台湾到上海,那时候我在香港我去接她。那我去接她的时候,其实我也是很早就读她的书,还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读她的书。那么我就想不出怎么接她的办法,虽然我见过照片,没见过她本人,我就画了一幅,照我父亲的笔迹画了这么一个三毛,我就拿到机场去举着,看到了,所以就认了。

  主持人:你是举着三毛的漫画。

  张慰军:对。

  主持人:去接的三毛。

  张慰军:接了以后我和她一起到了上海,到了上海她就是看了我父母就很高兴。因为她是从小离开,离开的那个大陆,那一次是第一次回来,所以她很高兴,她就一到,她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然后把我父母就请他们坐在那个沙发上,对我父母磕了头就认他们了。

  主持人:认他们做义父义母。所以三毛在序里面也写了这一段,她说是跟你们,跟她的义父待了三天。

  张慰军:对。

  主持人:跟她的义父待了三天。

  张慰军:对。

  主持人:这三天在她的人生中是多么的好,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她都有写到。所以实际上这个三毛,就从三毛和台湾三毛的这个故事来说,我们都可以看到三毛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多么深的影响,扎下了根的这种影响。我听您刚才说,您去接三毛的时候,是自己照着父亲的三毛画了一个像去接三毛,那你能不能在今天现场也照着父亲的这个三毛,给我们画一个,现场,大家说要不要?

  张慰军:我好久没画。

  主持人:好久没画,您试一试?

  张慰军:我试一下,但是不管怎么画,也有好多人跟我说,不管是谁画三毛和你爸是差,不是差好大一截,就一天地。我试一下。

  主持人:好,行。

  张慰军:还是不像,新时代的,

  王龙基:戴红领巾的。

  张慰军:对。不像,不太像。

  主持人:对,拿过来给大家看一下,太棒了。好的,非常感谢。就是2015年2月1日,《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这两本它们的法文版,是获得了第四十二届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的文化遗产奖。就这个是法国的一个国际漫画节,它是把全世界各个国家最牛的十部漫画作品拿来作为候选,然后投票从里面选出一部,最后选到的是这个三毛。

  王龙基:那还不仅这个漫画,这部电影的话,也在国际上得到很多的奖。那么在这个就是中国电影一百周年时候的话,它得了观众最受欢迎的和最喜爱的一百部的电影和形象当中。那么确实也非常不容易,而且得到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的经典形象奖。

  主持人:为什么三毛可以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您看法国人给它多高的待遇,这个评价,给它这个奖。

  张慰军:得奖的时候,因为我去了。三毛得了这个奖,所以我们也很高兴,而且它是第一次中国人的作品得到这个奖。他们就觉得三毛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可爱的孩子,不像别的地方人怎么说,就说他是一个穷孩子,苦孩子,是个乞丐,他们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这个孩子的经历不能代表他以后的经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多的经历,这么多让他受苦,让他反抗或者是度过一些那么样的年代,对这个孩子来说,它是一种磨练,对他以后是一个他的一笔非常大的精神财富。他不是穷人,他说我们觉得很富有,就这样认为。

  主持人:精神的富有。三毛他陪伴着我们一代一代人成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他身上凝聚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就是虽然贫寒,出身贫寒,虽然非常的孤单,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他乐观,他真诚,他善良,他百折不饶,历经磨难,百折不饶,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中国人身上的独有的一种精神。所以我们如果有空的时候,可以拿起三毛,再重新温习一下,感受他的这种精神,我想这可能是对张乐平先生最好的纪念。好的,谢谢我们两位嘉宾,也谢谢我们现场的观众。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再见。

制片人 李潘 导演 孔媛媛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读书》栏目
2015年11月9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