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毛之父——张乐平

  今波(主持人):各位好,我是今波,欢迎收看《收藏》节目。一个光光的脑袋,上面长着三根毛,再配上一个圆圆的鼻头,相信大家对这个漫画形象,那就再熟悉不过了。70多年前,画家张乐平用他那画笔,创造了鲜活的三毛形象。三毛的故事曾经陪伴了几代人,如今三毛的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将走进张乐平,去了解“三毛之父”的漫画人生。

  解说:五原路288弄是上海一条古老而又具有特色的小弄堂。初冬午后的阳光洒下来,衬得墙面上三毛的浮雕更加栩栩如生。上世纪50年代之后,一代漫画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就曾住在这条弄堂里。这栋小洋房的大门大气凝重,楼房的外观已经重新粉刷,但是依然改不了房间的古朴气质。张乐平的画室依然保持着原样,张乐平的大幅照片,宽大的木头书桌,老式的旧钢琴,还有三毛的铜像,画室里似乎还飘着墨香,从前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清晰可辨。

  张苏军(张乐平三子):因为我们家里小孩多,白天可能会影响他作画,他一般都是晚上画画,画画以后呢报社来拿,报社上晚班的人来拿他的画稿,第二天就出版了。那时候我们都小,都围着他看,有时候我父亲画三毛,有些动作啊,我们基本上要给他做个造型的,他就照着我们画。

  解说:这间屋子既是张乐平的画室,也是他的会客室。解放日报前总编辑丁锡满曾经是这里的常客,二人经常一边饮酒,一边讨论工作。

  丁锡满(《解放日报》前总编):我几乎是每两个礼拜,礼拜天的中午必定是在这里跟他一起喝酒的,就是我们两个人喝,两瓶酒每人一瓶,互不干扰。他有时候自己烧菜,他炒一个鳝背呀什么的,他就自己炒,有些菜呢是阿姨烧,我们是一边喝老酒,一边谈工作,谈谈漫画。

  解说:站在这栋充满故事的房间里,这位漫画大师的创作历程,如一幅幅漫画在我们眼前慢慢铺展开来。出生于上世纪初的张乐平自幼酷爱画画,母亲的过早离世,让张乐平的少年生活倍加艰辛。父亲将他送往上海做学徒,然而他却经常偷偷画画。

  张慰军(张乐平幼子):他的老板很有趣的,是个赌徒啦,每天晚上要出去赌钱,让我父亲在家里看着门,我父亲就在家。以前他们抽纸烟,用哪个纸媒,纸媒就是用毛边纸卷起来,卷起来的纸空白的地方,我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画。画的时候,原来是用毛笔画,毛笔画之后纸点不着,老板发现了,就把我父亲骂了一顿。他后来改用铅笔画,画了以后就没有被发现,他每天就是这样,老板出去了他就偷偷地画。

  解说:浓厚的兴趣,加上勤学苦练,张乐平有了一定的绘画功底,他开始画些广告、时装设计、图书插图等来维持生活。1932年开始,张乐平将精力集中投入到漫画创作,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讽刺漫画,被人称为新锐漫画家,这幅《对内与对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丁锡满:上半部分是反动军队镇压“一二·九”运动的学生,用水龙头、打枪镇压群众的。下面部分,仁丹胡子是日本人,是日本人来了之后呢,国民党就跑了。张乐平的这幅画的意义,一个揭露了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另外它也反映了日本强盗侵略中国。

  今波:上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张乐平成为上海滩颇有名气的漫画家,那个时候上海的报章杂志上,都刊登有张乐平的漫画作品。1935年,年仅25岁的张乐平在报刊上发表了两幅三毛漫画,殊不知这个形象的诞生,充满了很多的偶然性。

  张慰军:当时叶浅予伯伯的《王先生》因为他有事情没有画出来,当天的报纸就空了一块,不好,就叫我父亲补上去,后来我父亲就补上了三毛。

  解说:这本就是最早的三毛漫画合集,早期的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是上海普通人家小顽童,但有些故事已经触及社会的不合理一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乐平暂停手中的工作,与一些漫画家成立了抗日漫画宣传队,奔赴各地宣传,他们一边赶制漫画,一边举办抗日漫画展览。

  徐昌铭(原上海美协秘书长):张乐平一路过去,他跟我们说,当时经济上也蛮困难的,他自己把那个皮鞋,脱下来卖掉。从江西、湖南到广西桂林,一直走下去,他一直是画下去。他还画海报,海报画在农村的墙上、街上,墙很高,他就爬上去。

  解说:1946年,阔别八年之久的三毛漫画又和读者见面了。张乐平结合自己的抗战经验和所见多闻,创作出了经典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这部漫画用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手法,以三毛的视角揭露了军队抗日和腐败的一面,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三毛这个漫画形象,也日趋成熟。这幅作品完成后不久,张乐平又开时酝酿另一部经典之作——《三毛流浪记》。

  张慰军:在1947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父亲在吉祥里,他那个时候住在吉祥里租的一个房子,很小的房子,住在楼上,一天晚上回来,他看到门口有三个小孩子,围着一个小的西洋铁罐烤火。那个时候这种情况也比较多,我父亲也没(能力帮忙),就回来了,回到家里就一直在想这三个小孩子。后来他第二天早上出来的时候,就看到这三个小孩,已经死掉两个,就只剩一个活着,就是冻死饿死的,这个触发他去画《三毛流浪记》。

  解说:《三毛流浪记》从1947年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社会反响仍远超过以前的三毛漫画。张乐平为了获取素材,与大街上的流浪儿打成一片。

  徐昌铭:苏州河有很多桥,小孩子去推三轮车,那个时候有很多三轮车,小孩子去推车,他也帮着一起推,他们觉得这个先生很好,觉得他很有同情心,相识了之后,谈谈心,他的创作资料就丰富了。

  解说:1949年,漫画《三毛流浪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其中扮演小三毛的演员王龙基对当初自己被选中的一幕还记忆犹新。

  王龙基(三毛扮演者):试镜的时候,当时辛汉文和姚永福是化妆师,他们把我头剃光了以后,刮干净之后,拿橡皮膏粘了三根铜丝,当做三撮毛,贴在头上。鼻子是用泡泡糖做出来的,做好之后就试镜头,张乐平伯伯、还有当时昆仑影片公司几个艺委会委员都在那里,他们看了之后都说,就是他。我记得张乐平伯伯讲了一句话:他就是三毛,三毛就是他。

  解说:在王龙基的家中,还珍藏着许多三毛的资料。他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当初拍摄电影的情景,与张乐平伯伯的相处。然而,最让他感动的还是张乐平对三毛这个漫画人物倾注的精力与爱。

  王龙基:这张是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的一张画,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他(张乐平)经常跟我谈三毛的过去,三毛的现在,和三毛的将来。他说龙基啊,你不要认为三毛就是那几笔几划,实际上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场面每一个动作,它都包含了很多的感情,包含着喜怒哀乐,包含着张伯伯内心的一种激情。

  今波:三毛漫画的巨大成功,那是必然的,张乐平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三毛这个人物形象上。建国以后,张乐平将精力放在三毛形象的改造上,这些漫画背后,其实饱含的是张乐平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儿童的爱惜之情。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始终站在平民立场上的张乐平满腔热情的让三毛过上了新生活,《三毛今昔》、《三毛解放记》、《三毛新生记》等连载漫画,爱的主题占了很大的篇幅。张乐平也增加儿童漫画的创作,《二娃子》、《小猫咪咪》、《我们的故事》等长篇连载作品,就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都饱含了他对儿童的喜爱。

  王龙基:张乐平对小孩非常亲切的,大家找他签字,他说好,我给你们签字,要他画画,他就拿个笔给他们画,送给大家。在拍《三毛流浪记》的时候,张乐平就送给我一个徽章,这个徽章是他自己设计的,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逼真,就是用铜片压出来的,他当时就跟我说,他心目当中,就希望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那么这就是他梦想当中的儿童乐园。

  解说:除了三毛漫画和儿童漫画之外,张乐平还创作了一大批国画、年画、速写、插画、剪纸等作品。上世纪80年代,张乐平的手因为病情影响,无法稳定创作,每每作画都要费很大的力气,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陆续创作了一些作品,三毛没有停止生命。

  徐昌铭:有一次山洪暴发,大水灾,发大水,画家们都画了作品参加义卖。他(张乐平)住在华东医院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他每天都看报纸媒体,他看到情况,听到媒体的报道,十分想参加义卖的活动,他说我一定要创作,拿出作品来表达心意,他画了一幅《三毛吃西瓜》。我也在旁边,在那个时候他的手一直在抖,但是正因为他一贯的创作精神,负责的精神,他表现艺术的构思,还是达到很高的境界。

  解说:1992年,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几年之后,一代漫画大师张乐平去了,他给世人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漫画作品,和影响了几代人的永远不衰的三毛。

  今波:张乐平先生用画笔辛勤劳动了一生,今天再翻开这些尘封的历史旧档,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在绘画艺术上攀援,更感受到乐平先生对草根生活的挚爱,对百姓苦难的体察,以及他炽热的爱国之情。

编导:孙晓静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收藏》栏目
2009年12月12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