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毛从军记》,解读张乐平先生的爱与责任

晴之蕊

 

 

三毛,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一个带给我们无数笑声的幽默形象。今天重温经典电影《三毛从军记》,依然忍不住的爆笑,可同时,眼泪也无声的滑落。


《三毛从军记》是根据作家张乐平先生的同名漫画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该片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以及在他从军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

这种黑色幽默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笑过哭过,还有更深远的探究在脑海里驰骋。

01.

“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

张乐平,中国当代漫画家、艺术家,是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他原名张昇,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是一名才女,会写文章、刺绣、画画、剪纸样样精通。

张乐平先生在小时候就展现出绘画的天赋,后来抗战时期,在1935年,张乐平以手中的画笔为武器,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和追捧。三毛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

1937年抗战爆发,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进步漫画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队,四处宣传抗日救国。张乐平先生不畏险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是当时在中国坚持战斗岗位最久、辗转省市最多的漫画家。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等十多个省都留下了张乐平先生和他战友战斗的足迹。

张乐平先生一直奔波在路上,不顾身心疲惫,大脑高速运转,不停的构思、创作新的漫画,用以警醒世人:站起来,保家卫国,与一切侵略者奋战到底!张乐平先生是这样宣传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爱,是创作的源泉。

张乐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作品是以孩子在题材。他曾经这样说:

“我是画漫画的,画了许多儿童漫画,也画了不少成人看的漫画,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唯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才是创作灵感不竭的来源。张乐平先生把自己毕生的爱都献给了祖国的孩子们。

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张乐平夫妇有七个子女,但先后收养过许多孩子,帮助这些孩子度过了人生中最苦难的岁月。谁也说不清他到底帮助过多少孤苦的儿童。

张乐平夫妇还有一个女儿—三毛,就是台湾女作家三毛,这位知名作家陈懋平就是因为酷爱《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才给自己取了个笔名—三毛。1989年,台湾作家三毛千里寻父,两岸父女相见,传为文坛佳话。

1991年。张乐平先生的《我的女儿“三毛”》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海峡两岸情”征文特等奖。张乐平先生在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热情。

知名儿童文学家鲁兵评论:"热爱孩子的画家和作家,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作品于孩子有益,就是包括审美在内的教育。谁都会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否每一位画家、作家在创作时都是想着这句话呢?社会将从作品来检验画家和作家。张乐平是完全经得起这种检验的。″

02.

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脑袋上有着三撮毛的流浪儿童,几亿人都熟悉的三毛。

《三毛从军记》,那个瘦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的三毛,那个整天为嘴奔波的小小少年,是旧社会流浪儿童的典型代表,他的遭遇让人心疼。

1937年,日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三毛,虽小小年纪,却有颗爱国心。响应号召,在国难面前,愿意做英勇的“岳武穆”,毅然报名参了军。

作为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之一的三毛,以羸弱之躯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宽大的军装套在瘦小的三毛身上,样子滑稽好笑。在新兵训练 中就闹出不少笑话。误投手榴弹把自己人炸成黑炭脸,为了吃口饭把自己的脑袋套进饭桶等等,这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又戳中泪点,让人心酸。

终于去战场了,三毛和战友,平时互相捉弄,到了战场,就是配合默契共同战斗的朋友。三毛不畏险阻,勇敢的加入“敢死队”,在和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取得了胜利。

因有战功,三毛被调到后勤,去做师长的勤务兵。本以为会比上战场好一些,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师长、师长太太、小少爷一声声不停的呼唤“三毛”“三毛”,和三毛马不停蹄,连轴转的步伐。三毛只盼能有三头六臂,能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才能应付这诸多事宜。把三毛累的筋疲力尽,只剩下大口喘粗气了。

有一个片段很心酸。师长和朋友聚餐,美食琳琅满目,美味佳肴挑逗着人的味蕾。人们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而可怜的三毛,正饥肠辘辘的守在门外,美味直往鼻孔里钻。透过门缝能清楚的看到那些诱人的美食,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三毛一次次吞咽着口水,不争气的肚皮“咕咕”作响,他把腰带紧了又紧,最终还是饿晕在门外。

在诸多美食面前,竟然饿晕了,真是天大的讽刺。这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如果三毛生活在当今社会,十几岁年纪的小孩子,正是家里的宝贝蛋呢,肯定被父母被爷爷奶奶宠成“小皇帝”,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即使是孤儿,在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也有专门的慈善机构收养他们,会提供住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或者被好心人收养,给他们的爱,一点不比亲生子女的少。

三毛作为一个小小的流浪儿,一个小人物,却有着一颗保家卫国、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勇敢的心,让那些在抗战面前逃避责任、贻误战机的人情何以堪?

虽然饱受苦难,仍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仍愿意为了心中的爱去奋斗,这样的三毛,让人又爱又怜。

小小的三毛传递给我们大大的正能量,这也许正是我们大家喜爱他的原因。也是“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赋予三毛的灵魂—爱与责任,爱祖国、爱人民,保家卫国,匹夫有责!三毛做到了,张乐平先生更是做到了!

03.

致敬张乐平先生!影响几亿少年儿童的“三毛之父”。

张乐平先生一生勤于创作,不知疲倦。他的艺术生涯是多姿多彩的。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例如,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张乐平先生在晚年仍坚持创作。即使得了很严重的帕金森,仍用颤抖的手作画。

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同年冬,他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张乐平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

张乐平先生于1993年11月10日落葬于宋庆龄陵园名人墓园。 陵园地址坐落于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21号 。

两米多高的花岗岩金砂石雕塑着张乐平先生的半身像,他右手紧握画笔,搂着小三毛,左手托着下颌,微微低头沉思。碑文上刻着张乐平先生书写的一段文字:“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

张乐平先生是心怀大爱之人,他把爱与责任画进漫画中,培育着我们,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守护着我们,让我们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并将以爱回报社会 ,行其善,尽其责!

谨以此文向张乐平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后记:每个不同的时代,赋予我们不同的责任,在抗战时期,共赴国难,奋勇杀敌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和平年代,奋发图强、富国强民是我们的责任。唯有心中有爱,有责任,有行动,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摘自2020年2月7日百度百家号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