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王龙基

孙渝烽

 

 

(上)

  提起王龙基这个名字,必然和张乐平先生创造的’“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形象联系在一起。王龙基在电影《三毛流浪记》中成功塑造了“三毛”这一艺术形象。

  我和龙基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校友。他在文学系,我是表演系的。记得进校后我观看过很多好电影,其中就有《三毛流浪记》,没想到这位扮演三毛的王龙基是我的校友。这样一位童星居然不在表演系,却在文学系,一直让我大惑不解。

  王龙基的经历挺特别。他当年(1948年—1949年)拍了多部电影,尤其是拍了《三毛流浪记》,是个耀眼的童星。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后去部队当了6年兵。复员后又去工厂当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最后成为中国电子、电路印刷行业中的一位杰出企业家。

  龙基是这样解释的:解放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有一个参军当解放军的愿望。1960年在行知中学毕业后,学校曾保送我进哈军工学习,当时正好上海电影学校也在招生,父亲王云阶是搞电影作曲的,同住一楼的方正老师是电影学校的教务处负责人,非让我进电影学校,赵明副校长建议我进导演系学习。父亲挨不过这么多朋友相劝,让我放弃去哈军工,转而进电影学校求学,但让我进文学系搞创作。父亲是搞音乐创作{的,他认为搞创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尊重父亲的意愿,进了文{学系。1963年毕业时,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中将通过老战友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向上海要人才,把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的黄海芹(黄佐临先生之女))、我,还电影学校表演系的倪金红同学,推荐去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报道。倪金红分配在话剧队,黄海芹和我到了创作组。龙基说自己终于圆了当解放军的梦。

  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曾为许多电影作曲,被誉为“中国电影音乐之父”。解放前的有《新闺怨》《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天》《希望在人间》《丽人行》《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等,解放初期的有《团结起来到明天》《翠冈红旗》《六号门》等。1955年他辞去中央电影局音乐处副处长一职后回到上海担任电影乐团第一任团长,再次激发了他旺盛的创作热情,作曲的电影有《青春的园地》《母亲》《林则徐》《护士日记》《万紫千红总是春》《黄浦江的故事》《飞刀华》《丰收之后》《青山恋》《不夜城》等,以及我国第一部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文革后又为电影《傲蕾•一兰》《海之恋》《七月流火》《江水滔滔》《阿Q正传》等作曲。这个片目足以说明他为中国电影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

  王云阶民主治家。他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从小到大从不打骂孩子、训斥孩子,始终以理服人。家里常常会在晚饭后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家中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还互相进行表扬和批评。孩子们有事想不通,或有事自己决定不了都可以去找爸爸谈。

  王龙基的母亲李青蕙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在艰苦的环境中支持丈夫的工作。她1949年进上影厂工作,1955年调到上海电影译制厂担任音乐编辑及电影剪辑工作。我进上译后和李青蕙成了同事,而且我们合作过多部译制片。我担任译制导演,她负责影片的剪辑,如《佐罗》《出水芙蓉》等。她参与的影片还有《叶塞尼亚》《冷酷的心》《音乐之声》《英俊少年》《大篷车》等。龙基母亲给我的印象绝对是一个乐天派的人,经过剪辑工作室,常常可以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龙基对母亲十分感怀。他说,母亲是一个十分善良、任劳任怨的好母亲。1939年8月13日她和父亲在洗星海合唱团结为夫妻,母亲是父亲工作最大的支持者。50多年来,不论父亲买什么书,她都说应该买。父亲买收音机、取暖器,她会说这很需要。父亲不会算账,也从不算账。母亲有钱时给父亲用,没钱时自己用酱油汤、辣椒下饭吃,而且总是乐呵呵的,心甘情愿。当年龙基小的时候总以为母亲喜欢吃鸡头鸡脚,在拍“三毛”时聚餐剩下很多菜,龙基专拣鸡头鸡脚带回家,说母亲喜欢吃。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原来母亲一直把好的给父亲和孩子们吃,自己只拣鸡头鸡脚吃。

  1948年画家张乐平的不朽之作漫画《三毛流浪记》出版后,一下子风靡上海滩。昆仑影业公司看中了这部漫画作品,著名剧作家阳翰笙很快就把这部漫画作品改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三毛流浪记》,昆仑公司艺委会的沈浮、陈鲤庭、史东山把寻找影片主角三毛的任务交给了严恭。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严恭看了几百个儿童,也没有找到三毛的合适人选。当年很多有钱富豪把自己肥头大耳的少爷推荐给严恭,说能选自己的孩子参加拍摄,可以重金酬谢。严恭不为所动,继续苦苦地寻找三毛。

  一个偶然的机会,严恭在昆仑公司不远处,见三个男孩子在地上打弹子玩。一个小个子的孩子赢了两个稍大些的孩子,两个大孩子不认输,欺负小个子,还先动手。小个子不畏“强暴”,迎战两个大孩子,拿回自己的战利品。严恭突然眼睛一亮,仔细看那男小孩:大脑门、细脖子、一双大眼睛、瘦小的身体、倔强的脸,这不正是“三毛”吗?他很快把这小孩带进公司,让化装师辛汉文、姚永福给孩子化装,拍下造型照送给公司的几位艺委会看。史东山、陈鲤庭、蔡楚生、沈浮一致认可,张乐平看后非常高兴:“这正是我所画的三毛,三毛就是他。”从此8岁的王龙基和三毛画上了等号。

(下)

  找到了三毛,昆仑公司马上组建摄制组。1948年10月17日正式开拍(本网注:应该是1949年4月1日正式开拍),导演赵明、严恭带着全体摄制组人员借住在小木桥中电公司的摄影棚,张乐平也经常到拍摄现场,给小龙基讲三毛的故事,画三毛的像送给龙基。当年在昆仑公司工作的龙基父母王云阶、李青蕙每星期总会抽时间来看望自己的儿子,给他鼓励,让他听话。

  拍摄是非常艰苦的。首先说说化装,每天要起个大早,把熟睡中的龙基叫起来,为他粘头上的三根毛,还要贴个大鼻子。化装师辛汉文、姚永福每天都要为他用剃刀刮头皮,这样才能把用细铜丝和毛线编织的三根头发粘在头顶心。接着要化装大鼻子,当年没有乳胶,把一大包美国进口的口香糖也就是泡泡糖放在开水里化,把糖分全都泡掉,捞出胶母,作粘鼻子用。每天龙基起码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个多小时。化装师每天叮嘱龙基别动头上的三根毛,别使劲擦鼻子。每天刮头皮很疼,龙基和化装师吵闹过多次,都是在连哄带骗的情况下完成的。

  三毛是个流浪孩子,生活很艰苦,很多戏都是找实景拍摄的。龙基回忆当时有几件事让他至今也不能忘怀:拍进垃圾桶找吃的,现在想起来都叫人恶心。垃圾桶是实景,又脏又臭又酸,而且里面滑滑的,有一层绿绿的毛,头一伸进去就会让人窒息。在导演一哄再哄之下,给他塞了几个垫子进去后才完成这场戏的拍摄。

  贴标语喝糨糊这场戏也够喜剧的,喝的虽然是藕粉,可是那又破又脏的糨糊桶看了也让人恶心。导演带头先喝,龙基才抿着嘴喝下去。因为拍这场戏前先让龙基饿了一天,所以戏拍完,龙基还在喝,加了糖的藕粉实在太好喝了,最后剧务把桶抢了下来。

  三毛和大孩子打架那场戏,那大孩子真的扇他耳光,打得龙基眼睛直冒金星,好久才缓过来。

  拍流浪儿、小乞丐的住处是在外滩桥下,在排污水沟旁边拍的,臭极了。在肇嘉浜河边拍摄“滚地龙”,什么叫真正的“滚地龙”,那是用废旧自行车的钢圈搭起来的“房子”,把一半钢圈埋在地里,填上稻草,每天睡觉要躺下钻进去的,爬进爬出,流浪儿的生活真的比猪狗还不如。

  《三毛流浪记》的多数场景,有80%都是实景拍摄的,人群熙攘的外滩,流浪儿奔跑、卖报、捡香烟头,在四川路桥头流浪儿争着抢推三轮车上坡过桥向乘车人讨点小费,都是实景拍摄。风雪严寒的冬天,流浪儿衣不蔽体,无家可归,冻死、病死街头,那一场场的戏,和张乐平先生的漫画融为一体,真实可信。影片把黑暗不公平的旧社会充分地展现在银幕上了。

  王龙基拍戏的几个月里整天赤着脚,光脚走路都习惯了。拍完戏,爸妈奖励他,给他买了一双皮鞋,他怎么也不肯穿,赤脚舒服,自由自在……

  电影《三毛流浪记》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影片,它是横跨两个时代完成的。

  正式拍摄是在1948年10月(本网注:应该是1949年4月),拍摄期间迎来了上海解放(1949年5月27日)。因此影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拍摄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收到恐吓信,为逃避国民党对影片的封锁,昆仑公司的艺术家把影片拷贝藏起来。

  上海解放后,时任上海军管会文教副主任的夏衍和文总处长于伶,对影片十分重视,让导演赵明、严恭把封存的胶片找出来,重新构思,把未拍的戏拍完。解放后又补拍了“豪华舞会”“大闹公馆”等,并加拍了一个结尾“三毛迎解放”。因此这部电影有两个结尾。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三毛流浪记》作为新中国正式公映的第一部影片,首先在上海大光明、美琪等头轮影院公映,在上海连映两个月,场场爆满。10月,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极大的轰动。

  《三毛流浪记》是一部珍贵的史料。其影片绝大部分的场景是在实景中拍摄的,老上海很多场景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了。你想了解旧上海吗?就看看这部影片,是上海新旧社会最好的对照。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只知道改革开放的上海今天是不够的,要牢记历史,不忘历史。

  其二,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上海,这部影片是一部众星捧月的影片。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为了树立三毛这个形象,当时上海电影界几乎所有的电影工作者都参加到影片的拍摄中去了,很多明星在片中演个小角色,当个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影片中有一场“豪华舞会”,上海几乎所有的电影演员都参加了,我把这份名单真实地记录下来:上官云珠、中叔皇、吴茵、林默予、高正、黄宗英、赵丹、孙道临、蓝马、蒋天流、王蓓蕾、应萱、吕薇、阮斐、林子丹、金淑之、奇梦石、徐曼、徐缓、袁蓉、郭玲、黄温如、梁明、高依云、许兰、章曼萍、张乾、张勋、张婉、张逸生、傅惠珍、张庆芬、程梦莲、农中南、汪漪、熊伟、关鹏、应宣、兰伏心、苏茵、苏曼意、谭云。

  还有一点可贵之处,当时的电影人都不计较名和利。说几件小事:影片的编剧第一任是阳翰笙,后来又改了二稿的是陈白尘,三稿是李天济,可他们在影片中都不署名,他们尊重阳翰笙。导演原来请陈鲤庭,陈导说自己正在搞《丽人行》的结尾,而且谦虚说自己不熟悉儿童片,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赵明、严恭来担任导演,自己给予指导。很多演员参加拍摄是没有报酬的,拍摄“豪华舞会”这个大场面的戏,昆仑公司只提供了5辆小汽车,陪女演员去理发店做头发,大家兴高采烈地完成拍摄任务。

  由于电影《三毛流浪记》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连续获国际大奖,王龙基也被评为当时的国际四大童星之一。

——摘自2018年2月24-25日《解放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