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

王 凯

 

 

张乐平

《三毛流浪记》

  小时候最熟悉的三个艺术形象是孙悟空、匹诺曹和三毛,其中最喜欢的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多年以后,《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又成了女儿的最爱。在我身边,许多家庭都是这种情况,可以说,三毛这个漫画形象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的成长。

  《三毛流浪记》是1947年6月15日在上海《大公报》连载的,距今已整整70年了。近日,纪念《三毛流浪记》发表70周年暨《张乐平画集》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张乐平的亲属、友好和读者共聚一堂,去爬梳那一幅幅凝聚着欢笑与泪水的画作,张乐平与三毛的故事也再一次浮出了水面。

三毛诞生记

  张乐平第一次画三毛是在1935年,三毛如果活着,今天已经82岁了。

  张乐平191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进入民国后当过小学校长;母亲擅长画画、刺绣,张乐平从小就喜欢画画,大概就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海盐文风颇盛,近代以来出过许多文人墨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就是其中有名的一位。张乐平小学时的老师陆寅生也是一位才子,陆老师西湖美专出身,是张乐平画画的启蒙老师。在陆老师指导下,张乐平创作了一幅名为《一豕负五千元》的漫画,讽刺北洋军阀曹锟贿选丑闻, 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这次小小的成功对张乐平是个很大的激励,张乐平对这位启蒙老师也是念念不忘。小学毕业后,张乐平与陆寅生一直没有见面,多年以后,年过花甲的张乐平才打听到老师的消息。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张乐平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提着蛋糕,去探望50多年前的启蒙老师——白首师生重相逢,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啊!

  张乐平十几岁时母亲突然病故,父亲薪金微薄,张乐平只好辍学到上海一家印刷厂当了学徒。张乐平名义上是学徒,其实就是老板家里的佣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老板家看孩子、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后来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其中的《去当学徒》《分派工作》《残羹剩饭》《照顾不周》《顾东失西》等许多故事就取材于他的这段学徒经历,三毛这个卑微的生命身上其实也有张乐平本人的影子。

  学徒期间,张乐平依然坚持画画,后来在亲戚资助下,张乐平进入美专学习,期间开始向报刊杂志投稿,开始了专业漫画创作。

  今天人们都以为三毛这个艺术形象诞生于抗战胜利后,其实早在1930年代张乐平就已开始了三毛系列的创作。据资料记载,最早的三毛漫画发表在1935年的上海《图画晨报》上,早期的三毛不是孤儿,也没有后来那些冒险经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弄堂孩子,聪明,调皮,还喜欢恶作剧,与《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张乐平的三毛创作,可以说是一个“冒险”的尝试,他想尽可能减少文字的说明,让读者从画面中去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1949年4月,张乐平在《我怎样画三毛的》中说:“十五年前我开始动手画三毛,那时中国的漫画工作者似乎还甚少尝试不用文字对白的漫画创作;就是读者似乎也没有养成欣赏不用文字说明的漫画的风气。特别是长篇连载的漫画,作者似乎必须添上若干文字以补画笔的不足,而读者也似乎习惯于通过文字的媒介来了解画面的意义。”

  由于这些原因,加上抗战军兴,张乐平“从军”去前线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三毛漫画的创作也就暂时终止了。

赴抗战一线创作救亡漫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成立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到前线宣传抗日。

  当时,由郭沫若担任厅长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郭沫若让张乐平带领部分漫画宣传队员去长沙工作。

  张乐平和同事们住在长沙中学,他们在长沙市区绘制了许多抗日壁画,鼓舞了长沙军民的抗日斗志。据《三毛之父从军记》一书记述,有一次张乐平正站在梯子上画宣传画,敌机突然来袭,当时张乐平太专心致志了,竟然毫无察觉,这时有人在旁边大喊:“敌机来了,上面的同志抓紧下来隐蔽!”张乐平这才醒悟过来,赶忙下来转移。敌机走后,人们看见张乐平画画的墙上布满了机枪扫射的弹痕,如果不及时离开,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张乐平听人说,那个喊他离开的人是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

  张乐平不仅在街头画画宣传抗战,还为长沙的《抗战日报》创作抗日漫画。《抗战日报》创办于1938年初,主编是田汉,副主编是廖沫沙,在当地影响很大,特别是漫画作品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据《抗战日报的创刊与停刊》一文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报的漫画在长沙报刊中独树一帜,其中有张乐平、丰子恺、廖冰兄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许多读者评论它: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长沙大火前夕,张乐平与同事们撤离长沙。后来一支日本宣传队来到长沙,看到张乐平他们创作的抗战壁画后深受震撼,据说有不少人良心发现,离华回国。

  整个抗战期间,张乐平一直奔波在前线,用手中的画笔激励鼓舞抗日军民。张乐平曾经画了一套以汉奸为主人公的连环画《王八别传》,画家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中如此记述:“简直妙透了、精彩透了!笔墨挥洒如刺刀钢枪冲刺,恨日本鬼,恨狗汉奸,恨得真狠!而日本鬼的残酷凶暴和狗汉奸的无耻下流也实在难找替身。”

  据黄永玉回忆,抗战期间张乐平还画过三毛,“我不记得什么地方、什么报纸用的。他坐在窗子边小台子旁重复地画同样的画稿。一只手拐不自然重画一张,后脑部分不准确又画一张,画到第六次,他自己也生起气来。我说:‘其实张张都好,不须重画的。’……雏音大搜(张乐平妻子冯雏音)告诉我,他画画从来如此,难得一挥而就。”这件事,黄永玉记了一辈子。

  张乐平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辗转于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等地,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上海。1946年5月12日,张乐平的《三毛从军记》在《申报》连载,其中许多素材就出自张乐平自己的抗战经历。

与作家三毛的忘年交

  1947年,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读者为三毛的痛苦流泪,也为三毛的快乐雀跃,三毛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假想人物,而真是一个实际存在惹人喜欢和同情的苦孩子。张乐平常常接到报社转来的读者来信:“兹寄上毛线背心一件,祈费神转与张乐平先生,并请转告张先生将此背心为三毛着上。近来天气奇冷,而三毛身上仅着一破香港衫,此毛背心虽小,三毛或可能用,俾使其能稍驱寒冷,略获温暖,千万读者亦能安心矣。”在随后创作的漫画里,张乐平总是给三毛添上同款的毛背心——可见,作者和读者的心是相通的。

  1949年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一系列三毛漫画,影响了几代中国孩子,这其中就包括台湾女作家三毛。

  据张乐平在文章回忆:“有人向我讲起台湾有位女作家,以我笔下的三毛作笔名,当时我总不信,不信这个笔名同我画三毛有什么瓜葛。后来,有人把一本杂志拿给我看,上面确有她自己叙述笔名由来的记载,老朋友黄苗子在一次会上也证实了这件事,这才信了。”

  张乐平表达了自己想和三毛见面的愿望,三毛在台湾《国语日报》看见这则消息,报上说“大陆的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透露了他的心愿,但愿在有生之年,能够和台湾三毛见面”,。三毛内心非常快乐,托亲友带信给张乐平,信中这样写道:“我切望这封信能够平安转达到您的手中。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到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

  当时张乐平正患病住院,无法写信,立即口述了一封回信,并在几天后又画了一幅“三毛”漫画送给三毛。据三毛回忆,漫画上的三毛手里拿着一支好大的笔,双眼炯炯有神,嘴唇的表情坚毅,双脚踏踏实实地分开站稳,三根头发很有力量的竖在头上——这幅画,三毛一直保存着,直到去世。

  从此,张乐平和三毛成了忘年交,后来三毛认张乐平作了爸爸,她说:“三毛不认三毛的爸爸,认谁做爸爸?”她寄给张乐平一幅照片,背面写着:“你的另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儿。”

  1989年4月,三毛来上海探望张乐平。张乐平送给她的礼物是一件卡其中山装;三毛送给张乐平的礼物是她的新作《我的宝贝》,她在在扉页上写道:“爸爸,谢谢您创造了我的笔名。”

  一本《三毛流浪记》,一段两岸父女情。

——摘自2017年11月27日《海南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