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故居修缮完成向公众开放

这里就是三毛的家

曹玲娟

 

 

   图①:张乐平旧居前的三毛漫画壁。
   图②:张乐平旧居画室里的书桌。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图③:张乐平在旧居作画的历史照片。
   张乐平后人提供
   图④:张乐平自画像。
   资料图片

  上海市中心,闹中取静的五原路,梧桐森森、空气静谧。走在这条路上,赫然抬头,弄堂门口有素色铭牌,上书“张乐平旧居”。轻轻走进弄堂深处,一栋两层洋楼,楼畔小小花园——这里,就是“三毛”的家。

  从1950年开始,“三毛之父”张乐平和他的家人,一直在这里生活。褐色木头上泛出时光的颜色,当年那扇窗户今天依旧能够推开。这栋楼,留下了一家人的相互扶持,留下了无数孩子的笑声,也留下了“文革”时的伤痛,撕烂画稿后的眼泪。

  2015年,上海徐汇区顺利完成了张乐平旧居的整体置换工作,全面启动旧居的筹建,张乐平先生的子女整理和捐赠了285件遗物。今年2月,旧居正式向外界免费开放。

书房一直被亲人原样保留

  1949年后,张乐平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搬进这栋房子,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每天都有作品登报,到了半夜,弄堂里听到摩托车突突声,就是《解放日报》派人来拿稿子了。那时夜里很安静,邻里们都知道,只要听到突突声,就是来我家的。”张乐平旧居名誉馆长张慰军是张乐平最小的孩子,如今已退休,一直帮忙打理旧居的各种事务。旧日时光,娓娓道来。

  张乐平的这支画笔,仿佛是天生的。1925年,浙江海盐人张乐平小学毕业后为了生活,15岁到上海郊区一家木行当学徒。1929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不久,年轻的张乐平就成了上海滩上颇有名气的三位专职漫画家之一。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开中国无文字儿童连环漫画之先河。“画三毛就是画自己,我就是三毛。”张乐平曾多次表示。

  旧居二楼,从1950年6月起,张乐平在这里住了42年,其间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1992年张乐平去世后,他的家人仍住在二楼另两个单间和三层的阁楼里,但最大的书房一直被亲人维持着老人生前的原样,连先生作画时用的画毡,都还原样铺在书桌上。

  “我母亲当时说,只要她在,这房间就不能动。母亲2006年去世后,我们子女也很团结,都愿意把父亲的书房原样保留下来。”张慰军告诉记者。

  现在,旧居除了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还陈列了不少张乐平的速写、风情画等作品。其实,“父亲在速写、彩墨画、国画等方面造诣都很高,但由于‘三毛’太耀眼了,大家都称他是儿童漫画家。书画界很多朋友替我父亲打抱不平,觉得屈才,我父亲却毫不介怀,欣然接受。”张慰军回忆,“父亲一生很喜欢孩子,一直说孩子心灵最纯真,愿意为他们画画。”

  “我们这幢小洋楼曾经是五原路288弄里著名的‘儿童乐园’。”张慰军告诉记者,张乐平有7个孩子,楼下的韦家有8个孩子,再加上张乐平夫妇常年帮别人抚养孩子,经常一群孩子在一个桌子上吃大锅饭,所以这里每天都很热闹。

主卧室挂着一面少先队队旗

  旧居所在的弄堂口,有一整墙的“三毛画壁”,四格漫画的样式一路呈现着经典的“三毛”形象。

  “文革”时,同样是弄堂口,贴着很大的大字报,上书“打倒张乐平”几个大字,唯恐别的造反派不知道张乐平住在这个弄堂。

  张乐平一早成名,日常生活却非常朴素,平易近人。他家住的是假三层的里弄式花园洋房,通了自来水。弄堂后面是平房,日常用的是井水,他就从家里接个管子,接到花园门口给弄堂里的邻里们用。“所以‘文革’时,大家都对我们家很好的,不但没有落井下石,有红卫兵要来骚扰,住在后面平房里成分好的人家就会冲出来,不让红卫兵进来,说单位已经来查过了,你们不能来了。”时至今日,张慰军都感动在心。

  抄家时,造反派逼张乐平亲手撕毁三毛的画稿。他只能撕,撕完后,再逼着他自己扫进垃圾箱里。等造反派走后,张乐平跑到垃圾箱那里用手一张一张翻捡出画稿的碎片,一边捡,一边泪如泉涌。

  “其实,我父亲是个谨慎的人,做事从来都循规蹈矩。”张慰军说。可是,“文革”期间,在刘海粟、林风眠等最困难的时候,张乐平会偷着去看他们。后来刘海粟平反,张乐平反而不去了。他说:他有人去看了,我就不必去了。而当林风眠离开上海的时候,张乐平又是少数几个赶至机场送行的人。

  “文革”时,家里的东西砸烂的砸烂,变卖的变卖。现在故居里摆的沙发,就是当年没有卖掉幸存的那张。“沙发上坐过好多人,赵丹、傅抱石等都来过,巴金有天晚上也散步路过进来坐了坐。”张慰军回忆。

  故居的主卧室里,还挂着一面少先队队旗。这是1985年“三毛”50岁生日之际附近的小学生送给张乐平爷爷的礼物,这面队旗一直被张乐平挂在床前墙壁上,陪伴他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一直到今天。

  参观完,旧居会给参观者发一张留作纪念的介绍纸,上面有张乐平的自画像,他和挥手致意的“三毛”一齐微笑着。

  屋畔,草木荣枯有季。曾经的一切,随时间流逝正慢慢淡去,唯有画笔下那个鲜活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头,还有那个手执画笔的慈爱身影,历史从未将他遗忘。

张乐平与三毛

  张乐平(1910—1992)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最著名的便是《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被誉为“三毛之父”。

  内战时,张乐平眼看着大批难民涌入上海,人们居无定所,很多孩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第二天就阴阳永隔。痛心于这些活生生的社会景象,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开中国无文字儿童连环漫画之先河。这是一个身世凄凉,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中国儿童,旧中国流浪儿童苦难生活浓缩于这一形象,永远留在历史中。

  三毛,是20世纪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原创儿童漫画形象,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三毛故事兼具幽默与讽刺,笑中带泪,堪称一部“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

——摘自2016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