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与三毛的合影

沈克明

 

 

  近日,我在美国看到张乐平故居对外开放的消息,不禁想起了1982年春节去张乐平家采访“三毛给张乐平拜年”的往事。

  我是新民晚报1982年1月1日复刊从社会上第一批招考进报社的23人之一。我们这批人进报社之前,都在其他杂志报刊上发表过文章,但领导仍担心我们对新民晚报所需内容与题材缺乏深刻了解,所以在正式复刊前夕,不断要我们寻找新闻线索。我记得自己递交了5条,其中4条被领导肯定说,“这就是我们新民晚报需要的新闻,是老百姓关心的,想知道的事!”“三毛给张乐平拜年”就是其中一条。

  我太太与王龙基的妹妹王梅立是同事。一天,太太说起同事们的春节安排,无意中说起,王梅立的哥哥王龙基年初一要去看望张乐平。嗨,我顿时来了兴趣,这不就是我在找的题材吗!大家都想知道张乐平与小三毛近况的。报社领导叫我一定“铆牢”。报社记者是有分工的,那时候我在经济组。年三十,我被安排在上海火车站采访,搞了一个通宵,年初一上午,马上再去五原路张乐平家。没聊上几句,王龙基就带着小儿子进门了。王龙基与张乐平相差30岁,扮演三毛后与张乐平成了“忘年交”。大家又吃糖又喝茶,从王龙基儿子的年龄谈到王龙基拍三毛时的年龄与趣事。王龙基参军复员后,被安排在一家无线电厂,攻关印刷线路板,1981年,他去日本考察学习印刷线路技术前也来看望过张乐平。老先生很关心上海的工业发展,询问了不少我国半导体集成块发展情况。

  我那时喜欢拍照,自带了海鸥照相机。我想,老百姓一定喜欢看到那个可怜兮兮的小三毛现在是怎样的,头发多不多,三毛父亲张老先生身体是否健康?于是,我请张乐平与王龙基在张家的大晒台拍了张合影。写好的稿子立即给报社,报社把稿件发到文艺组。春节期间,文艺版的消息很多,我的稿件被压缩成只有200来字,还好照片印出来了。这是张乐平在“文革”之后,第一次在新民晚报上与大家见面。

张乐平(左)王龙基(右)合影

  因为多次搬家,我从上海带到美国的许多东西找不到了。最近看到张乐平纪念馆开放的信息,我又翻寻,终于发现一张我自己印的,34年前张乐平与王龙基及儿子的合影。

  我一直希望将照片赠给张乐平的后人。在新民晚报记者陈浩和乐梦融的帮助下,今年4月20日,我再次走进张乐平位于五原路的家(现在这里是对外开放的张乐平故居),再遇王龙基和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我对这位工程技术专家说,我简直不敢相信,你5岁能演出这么好的电影!奇迹!王龙基说,最近很忙,当年张乐平伯伯很关心我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关心我的工作。我可以说,我当了十来年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我没有辜负张伯伯的期望。我对张慰军说,你们与徐汇区政府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社会的好事,我到世界各地旅游,有名人故居,我必去,那种经典的艺术文化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重视文化传承的政府与人,将被人永远尊敬。

  我把照片送给王龙基与张慰军,他们很高兴。我理解,今天我们递送的不是一张照片,是纪念,怀念,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尤其是今天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文化,而不是金钱。

——摘自2016年4月30日《新民晚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