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来从未褪色 怀缅三毛精神

赵 僖


 

  今年既是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孩子最熟悉的漫画人物——三毛面世80周年。日前在香港大会堂所举办的“以笔作刀——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张乐平抗战作品展,首次在港展出张乐平抗战时期所创作的宣传画、《三毛从军记》手稿及张乐平部分文物,令本港市民有机会了解三毛与三毛以外的张乐平。

 

  三毛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画笔下一个孤苦无依流浪于上海街头的小孤儿。虽然没有爹娘疼爱,又常常食不果腹、受人欺负,但他意志坚强,善良有爱心,并且正义感十足。在流浪生活中,三毛做过报贩、给人擦过皮鞋、当过学徒,受到各种磨难,但一直不屈不挠。三毛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漫画、录音带、电影、动画,无论哪一种都总能牵动人心,让人笑中带泪。这么多年来,不计其数的大小读者曾因为三毛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甚至有读者在冬天给“三毛之父”张乐平寄去毛背心,希望他能交付三毛,为这个可怜的孩子略驱寒冷。尽管属于“三毛”的残酷时代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命运如此悲惨的孩童几不可见,但三毛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不仅从未过时,而且还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及喜爱。

  今年2月《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法文版获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工作人员将漫画《三毛流浪记》上架。

抗战一线 心灵蜕变

  据张乐平四子张慰军回忆,三毛“诞生”后不久,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其父在抗战期间与上海漫画同仁组成“抗战漫画宣传队”辗转内地多个省市进行漫画抗战宣传工作。张慰军说:“其实三毛只是我父亲创作中的一小部分,他对工笔与重彩都有深入研究。抗战期间,他拿着本子在农村到处写生。但那个时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壁画创作。其中有一幅在武汉绘製的壁画高十多米,宽几十米,先由我父亲起稿描画在山崖上,再和三十多位美术界人士一同创作完成。据说这幅画不仅震撼了武汉的居民,更令入侵的日本人也为之一惊,甚至将照片刊登在日本杂志上。在长沙等地,父亲也画了不少壁画,可惜因为日本入侵加上年代久远,都没能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张乐平回到上海,多间媒体都称他为“抗日战士”,张慰军笑言:“父亲去的时候衣着挺讲究,因为长得高,长得帅,受到了一些注意。回来的时候,皮肤黑了,人老了也瘦了,衣服破了,媒体认为他在八年抗战期间变化很大。然而,我觉得他最大的变化在于心灵。父亲先是和漫画宣传队战斗在第一线,宣传队解散后,他依旧独自继续抗日宣传。由于心灵受到战火洗礼,所以后期坚定不移地站在普通百姓立场上,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也因此后来有了从小士兵角度出发描绘军人生活的《三毛从军记》。”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张慰军认为只有张乐平在抗战期间所画下的作品最具说服力,因此特意为港人带来了其父当年所设计的部分宣传画,以及军旅漫画《三毛从军记》手稿。

没有文字 文学巨作

  父亲通常是孩子们最初的偶像,但这个理论之于张慰军却不成立。他称自己小时候实际上并不觉得父亲有多么了不起,反而是长大后才越来越崇拜父亲。张慰军告诉记者,他家七个孩子,自己排行老七,小时候不太清楚父亲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12岁开始真正有记忆了,又恰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张乐平被打倒后,张慰军更无从了解他的艺术创作。再加上张乐平话很少,从来不提和创作相关的东西,就算张慰军拿相关的书给他看,张乐平也都一言不发。直到1980年代末,张慰军收到亲戚寄给他一本书。书是由日本人编写的,主要以研究上海民国时期漫画为主。

  “战争关系,父亲很多抗战以前的作品都遗失了,我也没有看过。我把这本书给我的表舅魏绍昌看,他对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史很了解,他看了以后说,‘你父亲在那个时候画了好多东西,但是我们都没看到。’我以前学过西洋画,后来从事室内设计,渐渐发现自己远没父亲有才气。父亲的漫画和别人有两点不同。第一,一般漫画家喜欢用漫画作品来幽默,而父亲的漫画多是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内容。第二,他能不用文字就不用文字。所以有人评价《三毛流浪记》是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后,我才慢慢开始佩服他。”张慰军总结。张乐平曾在《我怎样画三毛——为“三毛义展”》中写道:开始动笔画三毛时,中国的漫画作者似乎还甚少尝试不用文字对白的漫画创作,就是读者似乎也没有养成欣赏不用文字说明的漫画风气。特别是长篇连载的漫画,作者似乎必须添上若干文字以补笔画的不足。而张乐平却尝试尽量减少文字上的帮助,要让读者从笔画带来的线条中去读故事。

三毛精神 永不过时

  正因张乐平淡化了漫画中文字说明,所以《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作品易读易懂。即便是外国读者也能快速通过画面掌握故事精髓。《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不但在法国集合出版,今年二月更于第42届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获得“文化遗产奖”,成为首个在欧洲最大漫画节获奖的中国作品。比利时漫画博物馆馆长也因读过《三毛流浪记》后分外感动,特邀张慰军携张乐平作品赴比。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享受家庭温暖与良好的教育的“三毛”就这样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张慰军指出,三毛之所以长期不过时,并受到广泛欢迎,是因为三毛看似“穷”,但在精神上富有。“《三毛流浪记》音乐剧在全国各地巡迴演出一百多场,每一场的上座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当时就有人问,‘三毛’是个苦孩子,现代人为何还有代入感。我只回答说,不管什么时代,三毛都‘接地气’。他反映的是生活,不是科幻、童话和神话。他勇敢,积极向上,幽默诙谐具有正义感。他屡屡受挫,可不放弃,向着他所希望的幸福生活去努力。”1996年张慰军为了保护“三毛”精神,避免三毛形象受到广告负面影响,申请成立了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以发展公益事业为主。

  张慰军表示,即便成立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最初不是为了文化产业化,但不可否认今后肯定要顺应趋势。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上海举办,孙绍波根据张乐平笔下三毛形象,设计吉祥物“阳光三毛”。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毛”作为世博系列图书的形象之一,与海宝携手成为代表上海的文化符号。 张慰军透露,张乐平研究会正在筹办当中,未来很有可能会与海盐张乐平纪念馆、上海张乐平故居、宋庆龄陵园联合举办文化的活动。

三毛以外的张乐平

  张乐平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便开始在上海做工。张慰军介绍说:“父亲做过木工和印刷工,印刷工的经历在三毛系列的漫画中有所表现,父亲说过,三毛有他自己的影子。”张乐平小时候学过一些西洋画方面的知识,后在柏生艺专求学,从艺专毕业后,先后画过广告,也做过旗袍等服装设计。这些创作,都在张乐平家人的努力下找到了印刷品,他们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三毛以外的张乐平。自1927年至1992年,张乐平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他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中国画等都达到了很高水准,不单单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亦是真正的“平民画家”。

——摘自2015年11月11日香港《文汇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