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代表

三毛80岁了,形象要不要改动?

乐梦融 冬来


 

《三毛流浪记》开篇第一组“孤苦伶仃”

  额上飘着3根头发的流浪儿三毛昨天迎来了八十“寿辰”。“今年三毛80岁”活动昨在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启动,漫画家、评论家和张乐平家属共同为三毛庆生,探讨为何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成长,为何80年来热度不减。

形象有过多次演绎

  三毛,那寥寥几笔造型、那三根活泼的头发,是许多人童年回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上世纪30年代顽皮的三毛、上世纪40年代从军和流浪的三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生活的三毛,三毛形象都深深刻画在经历过那些岁月和追溯过那些岁月的人的心上。三毛的形象也是经过了张乐平先生的多次创作,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出了新的味道。

  据介绍,抗日烽火锤炼了中国自己的漫画队伍,让三毛从可爱的孩子成长为完整、成熟的漫画形象。1946年后,张乐平先后画出《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两部大作,与他在抗战期间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深厚积累分不开。

  5年前,记者曾在上图名人手稿馆观摩到,张乐平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三毛”连环画《三毛学法》的原稿,以及张乐平先生在晚年所绘的,三毛积极参与社会劳动漫画若干。三毛复出的形象几乎不变,但上世纪70、80年代再创作出的三毛,活脱脱一个“三好少年”,且这时期的三毛是笑呵呵的胖孩子,不那么苦,所以无论是“三毛学雷锋”还是“三毛爱科学”,感染力已远不及流浪篇和从军篇中的形象那么深入人心。

能否演绎“三毛归来”?

  如何让三毛与现代观众贴得更近?画家天呈认为,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可以带来启示,用更具时代感和冲击力的元素“包装”三毛,让三毛重回年轻人视野。在纪念座谈会上,针对当下流行颠覆经典和名著的现象,国画家戴敦邦认为这是无能,也很不道德。“不要轻易给三毛形象弄点什么,比如给三毛配上手机或电脑,这不是现代化。”

  张乐平之子张慰军此前也透露,演绎三毛的作品依然不少,除了筹备中的电影、电视剧,最新的就是2011年的音乐剧《三毛流浪记》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动画片。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反响很好,后来的《三毛历险记》《三毛漫游太空》,讲三毛穿着名牌运动服遨游太空,有些观众不买账。“我想,现在的改编和我父亲的创作风格很难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原因……要把三毛拍成电影,如何改编而又不改变三毛原作的精神内核是一个问题。”

  他希望,三毛形象的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还希望三毛能成为慈善、教育、旅游甚至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代表,比如结合三毛流浪记立体地展示出上海曾经的市井生活。 本报记者 乐梦融

相关链接 三毛生日是如何确认的

  很多人好奇,“三毛”的生日究竟是如何精确到7月28日的?这一切还得从“三毛”与上海图书馆的缘分说起。以往人们所知的三毛诞生地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发表于1935年11月23日《小晨报》上的三毛,另一说是刊在早于该报的《独立漫画》上。但是,在张乐平家属和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一次次不懈地寻找中,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所藏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发现了更早的三毛。目前,三毛形象的诞生日,便是这样准确推定出来了。

  据悉,正在修缮中的张乐平故居(五原路288弄3号)初步拟定于今年11月10日开放,时值张乐平诞辰105周年。张乐平在这栋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居住42年,绘制了大量美术作品。而在香港,黄玉郎等一大批漫画家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看三毛漫画成长的,有着浓厚情结。张乐平抗战作品展将于10月27日起在香港大会堂展览厅举行。

  今年,《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的法文版合集《SAN-MAO》荣获第42届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是历届第一部获奖的中国作品,这份来自世界漫画界的最高荣誉是送给三毛的一件生日贺礼。

 

记者手记 不能变精神内核

  “三毛”的故事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有了这个形象的流浪孤儿,我们才能给现在的孩子们还原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困苦,孤儿遍地,物价飞涨、黑道横行的社会在《流浪记》中都有反映。

  三毛80岁了,他的机灵、友善、爱国、嫉恶如仇连同那营养不良的小身板,共同构筑了关于那个未曾经历的年代的图像记忆。因为他,忆苦思甜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触动。

  关于三毛,各界也有着各种善意的建议,其中,就有让三毛形象和三毛故事“与时俱进”,打手机、坐飞机的“新三毛”也应运而生。然而,脱离了特殊历史背景,脱离了辛酸的生活和不屈的抗争,哪怕聪明可爱,三毛还是有点违和——三毛形象的爆发力与动人之处,与时代环境是无法切割的。头上三根毛,就是营养不佳的标志。唯一的那个三毛还是活在那个时代里,连张乐平先生也对自己晚年的应景改编不满意,何况任由他人来动刀?

  对于三毛这样的经典形象,我们更需要的是推广,而非篡改,如同张乐平先生之子张慰军所言,再改也不要改变原作的精神内核。因此,对于三毛,更适宜通过各种新媒体新形式,让当年的经典重入年轻人的视野,而非为了年轻人,重塑一个谁都不认同的新三毛。

——摘自2015年7月29日《新民晚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