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路街道即将启动张乐平、柯灵旧居修缮有望向社会开放

名人旧居如何从弄堂走向公众

张骏 文/摄


 

位于五原路288弄的张乐平旧居外貌

柯灵与阳翰笙、丁玲等人的书信往来

张乐平漫画手稿 

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旧居为西班牙式风格

  五原路一条小弄堂口,若不是一块砖头大小的深绿色大理石铭牌上写着“张乐平旧居”,这个藏在弄堂深处的两层小楼并不好找。在这里,“三毛之父”张乐平住了四十余载。

  最近,这幢安静的小楼变得热闹起来。街道名人故居筹建组搬到了这里现场办公,这个月就要启动修缮,待陈列布展之后,将向公众开放。与它一样有望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的,还有位于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旧居。
   作为经济文化重镇,无数名人汇聚于上海,他们曾在这里工作、定居,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故居。然而,老房拆迁、“七十二家房客”及企业入驻等原因,使得名人旧居真正对公众开放的只是很少部分。有人循着历史印记寻访,或遇大门紧闭,或遇摆手谢客,常失望而归。

  如何让名人旧居摆脱“柴米油盐”,回归到“公众精神家园”,传承上海文脉,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开始了新的尝试。

置换是艰难的第一步

  五原路288弄3号,一幢普通的两层小洋房,前院种了一棵柚子树。据说这里曾是军阀陈炯明的房产,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归国有。1950年,张乐平一家搬进了二楼。

  木质楼梯发出咯吱声。记者走上二楼,看到右手第一间房是张乐平的书房。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一批“三毛复出”之作。房间里,临窗一张大书桌,旁边放着一把圈椅,桌上放着张乐平使用过的笔、墨、纸、砚。除了满满一笔筒里的毛笔,笔架上随意地搁了两支笔,托盘里还放着老花镜。仿佛主人只是走开一会儿,随时会回来。

  负责旧居纪念馆筹建的宋浩杰说,1992年张乐平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住得并不宽敞,其中有三个子女仍住在二楼另两个单间和三层的阁楼里。这间最大的书房一直维持着老人生前的原样,以示家人的怀念之情。

  相比之下,柯灵旧居的现状更差一些。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柯灵著作等身,其散文尤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柯灵所住的复兴西路147号是一栋西班牙式公寓住宅,建于1933年。建筑外观看似独立式花园住宅,但内部具有明显的公寓建筑特征。据考证,柯灵是1959年搬入这栋公寓二楼的一套居室内。2000年柯灵住院直至去世后,这套房子就没再使用,出现了漏雨、进风、墙壁开裂倒塌等问题。

  “置换是第一步,也是艰难的一步。”宋浩杰说。从徐汇区文化局退休后,宋浩杰受聘到湖南路街道开始筹建这两处旧居纪念馆,去年一年他都在与旧居主人的家属和亲戚以及业主进行协商。

  事实上,许多旧居不能对外开放,复杂的产权问题是第一道障碍。而旧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旦走上商业开发模式,很可能与公众利益背道而驰。湖南路街道决定以政府投资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促成两处旧居的保护和开放。

  历时一年,旧居的收储终于完成。宋浩杰说:“我们强调以后这里就是公益性场所,不是用来赚钱的。家属、亲戚和业主还特意在转让协议中注明了:旧居若改作其他用途,他们有权收回。”

重现名人当年生活情境

  名人旧居的出路,受到各界关注。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赵丽宏委员就有提案建议在复兴西路147号建立“柯灵故居纪念馆”。

  赵丽宏提及:“柯灵先生在这里生活、写作了四十多年,他的客厅、书房和卧室情景依旧,他的藏书、办公和生活用具保存完整无损。此处住房在柯灵先生夫妇去世后一直空置无人,有很好的条件建立故居纪念馆。柯灵先生子女也希望父亲故居建为社会公益性的博物馆,供广大群众参观。”

  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不少。但种种原因,推进旧居纪念馆建设进展缓慢。而在2011年底开始试运行的巴金故居,显然给上海名人故居运营提供了一个范本。

  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独门独院。在上海市作协支持下,历时五年论证研究、资料整理、修缮施工,巴金故居修缮如旧。卧室里,床头上夹着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床头为方便巴老起身而特别安装的扶手支架……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

  而今,张乐平、柯灵旧居的修缮工作启动在即,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故”。因接待参观与住家不同,对旧居还需要加固,一些损坏的老旧设施也要原样更换。比如,张乐平旧居二楼地板发生倾斜,柯灵旧居墙壁倒塌、钢窗铁门朽烂等情况,修缮起来都不算是小“手术”。

  展品征集和布展设计也在同步进行。去年年底,张乐平的子女捐赠旧居里的遗物,今年又捐出一批书信等。在收储柯灵旧居时,许多珍贵文献资料、书信手稿、老照片等也一并捐给了旧居。

  “故居纪念馆可真实还原柯灵先生生活、写作的场景,并展示柯灵先生的生平事迹照片、著作、手稿、信札,以及他和很多现代文学大师和各界名人交往的图片和文字,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故居纪念馆。为所在地区增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赵丽宏曾对旧居如此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筹建组的认同。两个旧居,一楼都将布置为展厅,二楼将恢复原貌,重现名人当年的生活情境。

展品不能拿到什么就放什么

  陈列展示什么?也是一道难题。
   “既然名人旧居,就不能随随便便;既然是向社会开放,就不能拿到什么就放什么。”宋浩杰说,需要对名人的生平、经历、贡献和影响,甚至是时代背景有切实了解,在勾勒大体框架后,还要多次组织专家论证,这都需要时间。

  在前期整理中,他们发现了柯灵旧居的大量文献、手稿和书信。“可惜了,因为漏水,书橱里许多资料都已损坏,难识庐山真面目。”这也是他们希望尽快抢救的原因之一,因为“再拖下去,损失更严重,到时就难以向社会交代了。”

  柯灵的旧居现在“铁将军”把门。据工作组介绍,柯灵的书房藏品丰富,房内三面安放落地大书橱,呈现出一片书的“海洋”,还有一尊由雕塑家沈默创作的柯灵胸像。光是与名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就整理出许多,非常珍贵。阳翰笙89岁时写信给他,说起“数十载共同战斗的友谊是难以忘怀的”。钱钟书在一封信中抄录了三十岁前写的一首小诗赠与他。此外还整理出夏衍、周建人、丁玲、赵朴初、沈从文等人的书信,时间跨度很大。

  “旧居不是一幢房子,它的每个细节都在散发名人的气息。”根据相熟的人描述,柯灵71岁时,决定开始创作反映上海百年社会变迁的系列长篇小说《上海一百年》。他着手搜集资料,光是上世纪初报刊的复印件,就堆了满满一个角落。为了安心写作,他家大门口还贴了一张纸片:“柯灵下午4时前恕不会客,务请原谅。”1994年,第一卷《十里洋场》发表于《收获》,其时柯灵已85岁高龄。“他经常写到很晚,椅子背后就有一张钢丝床,累了就到背后靠一靠。”

  这些真实情景,是筹建组希望还原的场景。至于展品,除了家属捐赠,筹建组决定广开来源:“不管是捐也好,借也好,能留在展馆就是最好。”

  张乐平旧居二楼,正对着楼梯,有一面旧式镜子,长方形的玻璃镜面镶在雕有荷花的木框架中。这面镜子是张乐平在遗嘱里明确留给女儿的。但旧居布展也希望留下这一原件,原汁原味反映旧居状态。最后,张乐平的女儿非常爽气,将镜子的使用权给了旧居纪念馆,自己保留了物件的所有权。

  【延伸阅读】

“点”上有机更新 “面”上成片保护

  故居保护不应只是一栋房子,还应有附带的环境,因此风貌区成片保护被列入计划。在湖南路街道的风貌区保护中,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保护方案。

  名人旧居作为“点”上的保护,受到重点关照。“如张乐平、柯灵旧居等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旧居,通过市场方式进行置换,修缮改造后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湖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澄泉说,会尽快建设张、柯两处旧居,并早日向社会开放,接下来还会有新的名人旧居列入修缮计划。另外湖南路街道还有308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不少建筑里住着“七十二家房客”,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负荷运转。街道以每年2万平方米的进度进行修缮性保护,预计后五年全部修完。

  在“线”上,湖南路街道将推进复兴西路、乌鲁木齐中路、东湖路、新乐路等四条马路的整体业态调整。如复兴西路汾阳路一带,借助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学院等影响力,打造“音乐文化”一条街。上海电影院将恢复旧称“上海大戏院”,与上海话剧中心合作开设实验性话剧剧场。“这一带有白领约5万,话剧在这个群体中有很大市场。”此外,汉源书店、野兽派花店也陆续开张,相应的餐饮以西餐、咖啡等轻餐饮为主。“我们鼓励商家自行调整业态,不少业主或商家看到商机,也主动配合调整。”陈澄泉说。

  “面”上则推成片保护。“保护与延续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必须有具备文化特色、构成历史风貌的大量‘背景建筑’。”陈澄泉说,整体环境包括街巷格局、街廓景观、地块尺度、绿化环境等,“只有保护城市的肌理,才能留住城市的记忆”。

——摘自2015年5月5日《解放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