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张乐平 介绍

(资料提供)李建国

 

初出茅庐——三毛降世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23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1927年在家乡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宣传队作画。1929年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1935年春夏之交,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其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青年张乐平与上海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领队,带队辗转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诸地,沿途以绘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1940年,张乐平在第三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第二年,又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张乐平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张乐平从广东重返上海,开始新的漫画创作生涯。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第二年,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一时期,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大胆地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 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1949年5月29日张乐平与刘开渠、杨可扬、(郑)野夫、庞薰栗、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的时事漫画,名重上海滩。在此期间,张乐平除创作单幅漫画外,系列漫画有:《二娃子》、《萌萌与菲菲》、《百喻经新释》、《胡大生活漫记》、《父子春秋》、《我们的故事》、《好孩子》《宝宝唱奇迹》、《小咪画传》、《小萝卜头》等。三毛系列漫画有:《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等。 张乐平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并经常深入学校及少年宫等儿童活动场所辅导小朋友,曾几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

  张乐平的艺术生涯是多姿多彩的。除了画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例如,他的年画曾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77年6月1日,三毛阔别十年后,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以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1983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三毛流浪记》原稿捐赠授奖仪式,原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这位令人尊敬的“三毛之父”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1983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氏症病,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在“救灾义卖”等活动中.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平时仍关心着我国的漫画事业和青少年教育事业。1985年,《漫画世界》刊物在上海创刊,张乐平任主编。1986年,创作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1989年,以 “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千里来沪寻父,因为她在三岁时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她与张乐平先生的这段渊源被传为文坛佳话。并且他们以父女相称,在得知作家“三毛”死后.张乐平也非常的伤心为她的离去感到十分惋惜。张乐平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倾注了巨大的热情。1991年以《我的“女儿”三毛》一文,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两岸情”征文特等奖。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1991年冬,张乐平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

名扬四海——三毛在上海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史上的一座高峰,三毛应运而生,名扬上海滩,并且流传外地。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一文中,就谈到当年早期三毛对远在湘西的他的影响。

  1934画了连环漫画《小胖》.1935年又创作了连环漫画《毕笛生史》和《三毛》。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当时是因为发表连环漫画《王先生》的漫画家叶浅予生病,张乐平便在该报发表了两幅三毛漫画,以补《王先生》之缺。三毛漫画开创了中国无文字儿童连环漫画的先河,一方面能照顾到不太识字的小读者,同时又适应了当时中国文盲居多的现状,老少咸宜。

  早期三毛滑稽幽默,调皮捣蛋,是个典型的小顽童,活动范围基本上还局限于家庭生活的圈子里,但是,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常常带有寓意,使成人在会心的微笑中若有所思.使小读者在辨别是非中得到教育。笔画很少、容易记住的纯中国式顽童的名字,以及与这名字惊人契合的光头上长着三根毛的漫画式儿童形象,三毛奇特的造型和有趣的画面一诞生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并迅速成名。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至1937年, 《图画晨报》、《小晨报》,《特写》、《新华画报》、《独立漫画》、《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社会日报》、“《十日杂志》、《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人生画报》、《联华画报》,《笑画笑话》、《东方漫画》、《漫画之友》、《牛头漫画》、《多样文艺》、《现象》,《快乐家庭》、《逍遥》、《书报展望》、《泼克》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多格漫画(以四格漫画为主),以及少量单幅漫画。其中,1935年11月17日至1936年1月5日。《小晨报》连续发表了47幅《三毛》。

  1936年3月.上海杂志公司结集出版了《三毛》。文化名人卢冀野作序:“我们的文字,和图画本是分不开的。图画本身象形,不必要用文字来解释了。乐平作这一本三毛.不用一个字,但以画表示一切动作,这是对的。我来上海,与一般漫画家都熟识。我常说:‘现在的漫画,已具有社会性,何不应用到教育上,使成为儿童的恩物呢!’乐平补做了这一桩工作,把我的一句话实现了,我非常的欢喜,遥知儿童界的喜爱,更有甚于我的。”《书报展望》刊物推荐:“这部《三毛》,是张乐平先生精心编绘的作品,每幅都有奇遇。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天真的儿童,处处含有教育的意味的,所以最适合于做小朋友的课外修养之用。家有儿童的,不可不备。”

  1936年5月,著名漫画家兼评论家汪子美撰文介绍三毛:“用四小幅画面完成‘三毛’的作者张乐平.论他的技巧,很可以创制趣味更浓厚的人物.但是他却画了一个小孩子,名字叫‘三毛’。作者所以画‘三毛’的原因,大概是感觉这是另辟蹊径之意吧。这聪慧总算给作者捉到了.老奸巨滑如‘王先生’,调皮捣蛋如 ‘小陈’,玩愚固执如‘阿斗’,皆各有其个性,而‘三毛’因为是儿童,便造出另一种趣旨。‘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刺讥。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出发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三毛’的作者便以这种观念作中心,利用‘三毛’的天真,率直,向畸形矛盾的社会现状打耳光。在正面上我们看见‘三毛’是可怜可笑,被嘲笑,幼稚气盛,不通世故;在反面这样正是畸形社会之黑暗矛盾所以不容于儿童的天真无邪者。如果‘三毛’另一方面作儿童的读物,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儿童教训。普通儿童图画读品,所给予儿童的都不离童话境中之幻美神异,引领儿童到饼干,糖果,鲜花,小鸟的境域中去.那是属于陶养性情方面的教育。而‘三毛’放在儿童眼中则成为疑质,不满,理断的刺激。这便是效果。画面的简洁与笔姿的清秀,都能为‘三毛’增色。”

  三毛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一,与王先生、牛鼻子一起,被媒体并称为“滑稽大亨”。1936年10月《通俗文化半月刊》有篇《献于全国漫画展览会幕前》的评论文章说:“我们有不少技术纯熟的漫画作家,比如牛鼻子,三毛,王先生,这些作者都有他们的正义,他们都用功求自己作品的进步……”

  1985年三毛诞生50周年之际,香港漫画研究专家评论早期三毛:“本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读者偏于成人,《三毛》的出现,为小读者们带来一份全新的精神食粮,立时在芸芸外国儿童漫画偶像(如《大力水手》及《米老鼠》)中,争得了一席位,并为中国树立了自己的儿童形象,意义重大之至。”

  作家兼画家叶冈(叶浅予的胞弟)于1997年介绍早期三毛时评论:“张乐平作此图时,已在上海享盛名。重读三十年代的三毛图,夸张有度,线条有力,大器已成。张氏笔墨的成就,在中国漫画界是数一数二的。要论中国漫画人物的艺术生命力,三毛是最长寿的。 ”

   当然,《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的艺木成就,是早期《三毛》所不能及的。与之相比,早期三毛作品尚有不足之处,形象也没有后来的三毛形象生动,但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三毛漫画在当时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并迅速走红。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连环漫画,意义非同一般。在中国漫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流芳百世——万人爱戴的平民大师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明确表态:“现在敌人虽已屈服,但我们决不因此而解甲。”他继续以画笔为武器,鞭苔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的成功,与张乐平的自身经历和他的高尚人格是分不开的。

  解放后,社会对漫画创作有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张乐平对人道主义的赤诚挚爱,始终没有改变。除了创作社会漫画、时事漫画等作品以外,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儿童事业,以画笔为锄,耕耘着儿童文化园地。

  张乐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特别关注平民阶层的思想感情,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张乐平的笔下跃动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慷慨的丈夫之气。

  从新锐画家、抗日战士到平民大师,张乐平以其不凡的经历和杰出的业绩.在中国漫画史上所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992年9月28日晚六时整,白色床单轻轻盖住了他的脸.悲哀笼罩整个病室。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在上海走完了人生82个年头。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 《三毛迎解放》、《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等,他创作的三毛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深受中国几代读者的喜爱。

  2005年。三毛七十大寿,新华网有篇评论文章说:“三毛,是近现代中国出现的知名度最高的原创儿童漫画形象,从一开始,这一原创系列就达到了一个令后来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也许是三毛的起点太高了,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此后的儿童题材的原创系列漫画再也没有能像三毛一样,获得那么多人的爱戴。三毛,凝固成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张乐平曾收到许多小读者寄给三毛的小绒衣、小鞋子、小袜子和一封封信件。为了对《三毛流浪记》的异乎寻常的社会效果有个具体了解,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读者写给《大公报》编辑部和作者的几封信吧。

编辑先生:

  我每天看阅大公报上的张乐平先生画的三毛流浪记图画,非常感动我的心,我想如此孤单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慈爱,真太可怜了。

  我想张先生的描写是真的吗?使我们这天真的童心祝福他脱离这苦毒的生活去走上光明的生活吧!回想现在的人心太坏,所以三毛这样的苫生活是人类的不平等。 (王楚容11岁)

乐平先生:

  我三天不见三毛,我非常记挂他,他到哪里去了?到底是饿死了,冻死了,还是上学去了,请你明白告诉我。(姚蜀平8岁)

乐平先生:

  三毛又流浪了。你为什么不待他好一点呢?以后,如果你再虐待他,我要请他到我家来住了。祝你快乐。 (吴阿妹8岁)

乐平先生:

  寒流袭沪,有钱的人民早穿上了冬装,而可怜流浪至今的三毛呢,却仍着单衣短裤,在北风凄厉下冻得颤抖。真太可怜了。

  除了一些为富不仁的人们,大多数人类都是有同情心的,尤其是天真未泯的一些纯洁的善良的孩子,他们不是为了三毛问题向您呼吁过吗?

  如今我们两个大孩子再度诚恳的向您请求,请您替三毛加一件寒衣吧!即使是一件破棉袄也好,让他也得点温暖。

  祝福您和三毛——这苦命的孩子。 (暨南大学学生马翼伦、左步青)

  这些读者来信,是我们了解《三毛流浪记》的社会效果的很有说服力的材料。这一封封充满同情泪水的信件,多么发人深思!作品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和读者共同生活在黑暗社会,而且这种反映具有相当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典型性,才会使作品产生出如此不同寻常的社会效果。

  夏衍对《三毛流浪记》有过高度评价,他在1950年为出版《三毛流浪记选集》写的“代序”中说道:

  一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人物而能够得到这样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情、喜爱,和将他当作真有其事的实在人物一般的关心、传说,甚至有人写信给刊载三毛的报纸,表示愿意出钱出力来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这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家的成功和荣誉。三毛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所以在解放前的那一段最黑暗的时期之内,作家笔下的三毛的一言一行,也渐渐的从单纯的对弱小者的怜悯和同情,一变而成了对不合理的、人吃人的社会的抗议和控诉了。这是作家从残酷的生活中进一步的接触到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本质,而开始对这野蛮的制度发生了反感和敌视的原故;而同时我们相信,假如三毛的作者不这样做,不去和残酷的现实生活作斗争,而架空地给他布置一个神话般的可以搭救他的幻想的境遇,那么即使是天真的孩子们,也不会这样的清晨起来就要抢着报纸看三毛了。

  比张乐平小14岁的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中回忆他和张乐平的交往,生动详实,黄永玉夸赞张乐平:“张乐平和其他的漫画家不同,别的漫画家难得见到速写功夫,张乐平时不时露几手速写、准确、生动,要害部分——比如眼神、手,手和手指连接‘蹼’的变化,全身扭动时的节奏,像京剧演员的那总全身心的呼应。”黄永玉感触他们二十几年的交往一一“一九四八年我离开上海经台湾到香港去了。再见乐平兄是一九五三年的北京。他在北京开会,当然我们会在一起聚一聚,吃一点东西、喝喝茶、相濡以沫,等一搞运动又‘不若其相忘于江湖,这么往来回荡,轻率地把几十年时光度过了。人死如远游,他归来在活人心上。”

  我们看过“三毛”但是我们都不懂“三毛”创作者张乐平先生的人生经历,更不懂岁月沧桑的含义一一“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花村。"

一一摘自2012年3月《卡通王》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