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带你重返“三毛世界”的俗世温暖

——本报记者专访第一代三毛扮演者王龙基

王 丹

 

  细细的脖子支撑起一个大大的脑袋,一双大眼睛稚气中透出迷茫的渴望,摆动着两只干瘦的胳膊,走路昂首挺胸……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数头上标志性的三根头发。看完这些,人们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模糊的童年记忆。提起电影《三毛流浪记》,虽然它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但三毛却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他已年逾七旬,还有人叫他“三毛爷爷”,由此可见这部电影对他、对观众的影响是持久的。他独处时,总能回忆起那段岁月……

婴孩时险些被送人

  王龙基的父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王云阶。1940年6月13日王龙基出生时,他的父母正在积极地投身于抗日运动中,他们差一点因为生活所迫将王龙基送给他人,险些没有了日后的三毛。

  王龙基刚出生四天便遇到了一劫。他的母亲李青蕙生下他后,根本无暇休息,第四天给他喂完奶后就去给学生上课。直到学生们都去吃饭了,她才想起襁褓中的王龙基。等她跑回家,打开房门,床上的孩子不见了。“不会是有人把孩子偷走了吧?”她急得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在屋里直跺脚,忽然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一看,竟是王龙基掉到了地上,所幸她没有踩到。

  李青蕙赶紧抱起王龙基,因为当时四川闹老鼠,她仔细检查孩子是否被老鼠咬过。虽然王龙基没被老鼠咬到,但却险些因此丧命。因为他们当时居住的条件特别简陋,虽然是夏天,可是地面不但冰冷而且潮湿,都能渗出水来。王龙基掉到地上后,身上什么也没穿,直接趴在地上,他的手根本支撑不住身体,幸好时间不长,否则头抬不起来,肯定会窒息而死。

  出事后,李青蕙的朋友们都劝她如果没时间照顾孩子,不如把孩子送人。而当时王云阶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经常吐血,没钱医治。李青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要外出工作,的确无暇照顾王龙基。思前想后,李青蕙动了将孩子送人的心思。王龙基四个月大时,他父母的朋友文学家孙怒潮找到他们说,成都有一户合适的人家,夫妻无子嗣,有意收养王龙基。李青蕙不放心,提出要到成都去看看再定。

  来到成都后,他们暂住在一所小学的教室里。一日,王云阶和李青蕙从外面就餐回来,发现孩子不见了,夫妻俩心急如焚。虽然孩子是被学校的老师抱走喂水去了,可这件小事却动摇了他们要把孩子送人的决心。随后,收养的夫妻又提出让他们写保证书,再不能和孩子相见、相认。听完这个要求,李青蕙抱起孩子就走,下定决心再不把孩子送人了。提起这段经历,王龙基常想,如果自己真的被送给那对夫妻,也就没有后来的“三毛”了。

国际童星的苦日子

  王龙基扮演的三毛形象被很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他被誉为当代国际四大童星之一。很多看过漫画原著的人再看电影中的王龙基,都不由得惊叹:这就是三毛!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背后的艰辛。

  据王龙基介绍,未拍摄电影《三毛流浪记》前,他就看了漫画版。每每翻阅,他仿佛在画家笔下的三毛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到了和父母一路漂泊的种种艰辛。没想到,机缘巧合,他竟然成了三毛的扮演者。

  电影选角时,负责选演员的严恭偶然看到王龙基与两个稍大些的孩子玩打弹子,王龙基被欺负时,不畏惧大孩子,和他们“斗争”到底,一脸倔强。再看王龙基的形象,严恭认定了他就是三毛。试妆后,漫画作者张乐平特别激动,连连称这就是他想象中的三毛。

  在拍摄过程中,张乐平与王龙基同吃同住,给他讲述自己创作《三毛流浪记》时每幅画背后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王龙基在流浪儿的“寓所”看到每天都有冻死、饿死、病死的孩子;他看着流浪儿衣不敝体地奔跑着卖报;他还与小乞丐一起搬运粮食……这一幕幕鲜活的影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自己融入漫画中,和三毛一样在心底种下了反抗的种子。在导演的指导下,8岁的王龙基准确地把握了讽刺喜剧的表演风格,他的笑声中总能传递出一丝辛酸。

  拍摄电影时,王龙基刚刚8岁,可他的孝心却感动了所有剧组成员。王龙基一家来到上海后,日子过得仍然非常拮据。一次拍摄外景,午饭时剧组给每位演员发了一根夹香肠的面包,这在当时是很难吃到的食物。王龙基没吃,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这一幕被导演看到,问他原因。他说:“我爸爸身体不好,有胃病,我拿回去给他吃。”一听这话,导演赶紧让人又给他拿了两份,告诉他:“你吃吧,这两份带回去。”

  还有一次,拍完“三毛大闹贵夫人”那场戏后,导演让王龙基把剧中冰箱里的熟食拿回家。王龙基特别高兴地挑起了鸡头、鸡翅、鸡爪,导演很好奇他为什么不挑鸡肉,王龙基回答,他的妈妈喜欢吃这些,他想多带些妈妈喜欢的回去给她吃。剧组的人听了,都帮忙挑选,给他打包拿回家。

转型经商后的幸福人生

  1949年9月,在开国大典前夕,作为新中国正式公映的第一部故事片,《三毛流浪记》首先在上海公映,反响强烈,连演了两个月。宋庆龄曾带着王龙基到各处举行救助流浪儿童、建立“三毛乐园”的慈善义演义卖活动。周恩来总理也曾看过王龙基扮演的三毛,夸奖他演得生动。毛岸英看完后忍不住流下眼泪,电影中的三毛让他想起了他和弟弟小时候流浪的悲惨经历。

  在全国公映不到一个月,三毛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王龙基在以后的人生中并没有选择艺术之路,而是选择到一家无线电厂当工人。

  高中毕业后,王龙基很想参军,写了多封血书后,终于在三年后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文革”期间,他又连写了三封血书,要求复员。在复员时,他被分配到上海无线电二十厂工作。当王龙基戴着工作帽、口罩、橡胶手套、塑料围裙,穿着长筒胶鞋,站在满地是水的抛车边,把一块块线路板抛干净……你可能认不出这就是当年的三毛。但没想到,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另一扇成功的大门——经商。

  王龙基到工厂工作后,自己在家用纸板做出了自动抛板的模型,并经研究制造出了自动抛板机,组成了中国第一条半自动印刷、腐蚀生产线,并由此引进了第一条为彩色电视机印制电路板配套的全自动印刷、腐蚀流水线……王龙基原来就职的小车间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工厂,并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王龙基也从1990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如今的“三毛”已是古稀老人,但他对三毛仍有一种难舍的情怀,他希望三毛能够走向世界,并且一直致力于三毛形象的宣传和推广。目前,国际版《三毛》已经开始筹拍。虽然新版三毛保留了原有形象,但讲述的却是全新的故事,甚至说的是英语,但他希望新版三毛也应是善良、正直、勇敢的。作为这部电影的顾问,王龙基表示会非常关注电影的进展。

人物名片

  王龙基,1940年6月13日出生,是电影《三毛流浪记》中第一代三毛的扮演者,被评为全球四大童星之一。他还曾出演过《关不住的春光》、《母亲》、《两家春》等多部电影。

——摘自2011年1月25日《长春晚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