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三毛”能重焕青春吗

施晨露 李君娜

 

  《新中国漫画回眸展》昨天在上海恒源祥香山美术馆闭幕。作为中国漫画61年来的首次集中展示,此次漫画展荟集了182位漫画家的258幅作品,原定13日闭幕,因为观众的热情参观,展期延到了21日。

  漫画家们感慨,被冷落多年的漫画在张乐平先生100周岁诞辰和 “三毛”形象诞生75年的时机下,似乎又燃起了秋日的一把火。然而,除了“回眸”展之外,漫画要向前发展,“三毛”要重焕青春,漫画界遭遇的问题仍旧很多。漫画除了形象之外,更是一门幽默的艺术,如今的经典再开发,往往抓了“形象”,少了“意思”,恰恰是丢了漫画的神。

漫画被当代遗忘了吗

  “漫画是民族面孔上的汗腺”,美术评论家谢春彦认为,漫画的幽默是社会的必要调剂品,不管是三毛还是王先生等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风靡的漫画形象,都是那个时代百姓生活、情绪的晴雨表。

  然而,近些年来,不管是画漫画,还是研究漫画,中国漫画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漫画被遗忘了抑或是漫画的特性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漫画家天呈举例,在邻国日本,漫画广告在街头比比皆是,漫画包含的喜剧特征,易传播、易被接受的特性,令它在现代广告创意中仍然大显身手。从具体到抽象,从形态到意识,漫画都可灵活运用材料,进行幽默的表达。事实上,漫画在当代不仅有机会焕发青春、保持生机,而且用武之地广泛,中国漫画如今的尴尬境地值得思考。

漫画“意思”更重要

  今年75岁的“三毛”是中国漫画最宝贵的形象之一,拍过电影《流浪记》《从军记》、排过滑稽“学生意”,“三毛”均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三毛”仍然不断有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木偶、杂技都有剧目,长达111集的大型动画片更是刚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但成功例子极少。

  “为什么近年来的‘三毛’改编都反响平平? ”资深媒体人徐平认为,“三毛”的成功其实是故事的成功,浓缩在这一形象上,使得“三毛”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毛”影视改编,直接运用了不少“三毛”原作中的喜剧桥段和幽默精神,而此后的改编作品往往只看到“三毛”的形象,而没有“三毛”的个性,再经典的形象也生不出新的生命力。

  徐平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邀丁聪大师为杂志每周创作一幅漫画,丁聪说,要画可以,但自己年迈而脱离社会太久,除非每周给他讲一个故事才能画,“丁老的言下之意是漫画不止看技巧,更重要的是一个意思,如今一些受到年轻人欢迎的漫画其实都是和他们的恋爱、生活、工作贴得很紧的”。

“三毛”明天在哪里

  “如果和日本比拼‘新漫画’,和好莱坞比拼3D,中国动漫几乎没有赢的可能性”,漫画出版人赵为群指出,注重“意思”、表达幽默的四格漫画是中国漫画应该立足的特色,“即便在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漫画传入的时间更早,影响更广,但出色的、取得市场成功的本土漫画家仍旧是蔡志忠、朱德庸等四格漫画作者”。

  赵为群认为,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成为庞大的产业,我们的“三毛”却没能步入产业化,有其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漫画作品更注重政治教化功能等因素,这并不意味中国漫画没有产业化的出路。国产动漫目前遇到的创作症结,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咎为动漫导演没有漫画细胞,作品徒有线条,没有“意思”。赵为群透露,一个旨在为漫画作者分享作品的手机网络平台已在策划之中,“运营模式类似于起点中文网之于网络小说”,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有“意思”的新“三毛”们有望崭露头角,“能赚到第一桶金,就有可能进行更系统的产业化运作,令漫画形象焕发源源不断的产业生命力”。

——摘自2010年11月22日《解放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