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新商道

李 洋

 

 

  今年,恰逢张乐平先生诞辰100周年,他笔下75岁“高龄”的三毛正在寻觅新的商机。

借力世博

  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徐家汇,地方不大,人手不多。屋内,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画像随处可见,但,很显然,将从这里走出去的“新三毛”,会与上世纪30年代的“前辈”相去甚远。

  在张乐平长子张融融看来,三毛的“苦”就像一把双刃剑,“名气是大,但不利于商业开发”,并且“时代变了,三毛不能停留在旧时代”,所以“我们希望塑造出一个与时俱进、阳光的‘新三毛’!”他以张乐平在解放后的创作为例:“其实我父亲也是紧贴时代潮流的,很多年前就画过《三毛学雷锋》,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

  今年,是张乐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各类纪念活动早早就被提上议程,“对于三毛的推广也是个机会”。

  配合上海世博会,上下两册的《三毛寻宝记》已在筹备中,会通过四格漫画的形式,介绍上海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普及世博的知识。主人公三毛黄色外套配紫色中裤,时髦鲜亮。另外,旅居新加坡的原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乐美勤也在策划一本《海宝三毛话上海》。

  “这当中有很多老上海的知识,比如某条老马路的前世今生,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不少幽默的对话,我觉得这套书值得一看,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三毛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当然,他身上幽默乐观的性格还在。”张融融说。

  所谓寻宝,据筹备《三毛寻宝记》的上海城市动画有限公司的何冬文介绍,并不是指寻找某个具象的东西,“这里的‘宝’有3层意思,一是海宝作为吉祥物是宝;二是三毛作为知名动漫形象也是宝;三是上海这些年的变化起伏更是宝。”

  除图书市场之外,三毛还有其他跨界的尝试。“今年年初,就有木偶卡通剧和杂技魔术情景剧在上海演出,稍后还会有京剧动漫剧、音乐剧……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三毛不光是给小孩子看的,它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样适合大人。”

  上海木偶剧团的大型木偶卡通剧延续了张乐平一贯的风格,展现是三毛的孤独、贫穷、受辱、抗争、善良与机智。“上海青年马戏团的杂技魔术情景剧是以‘三毛的命运流动’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融合了杂技、魔术、滑稽等多种艺术元素,逐步展开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中央戏曲学院排练的新媒体卡通戏剧和北京保利剧院策划的音乐剧可谓是大手笔。由北京辉煌动画公司拍摄的104集三毛系列动画片手笔更大,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投资5000万元,其中除了《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另外三部动画片《三毛奇遇记》、《三毛历险记》和《三毛旅行记》展现的都是新世纪新三毛的故事。”张融融介绍道。

“出口”海外

  早在1949年,三毛就被搬上了大银幕。而眼下,筹划中的电影《三毛》由中国、比利时、法国合拍,计划投资5000万人民币,班底与气势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好莱坞拍过动画片《花木兰》,我感觉这个剧本不错,挺有新意,相对来说,外国人比较放得开。”张融融由此提到兼任新《三毛》编导的比利时导演马可·亨利·韦伯,赞不绝口:“我看了剧本。觉得他们的很多想法比较新,不带说教的成分。(电影里)每个人物的人性都有丰富的一面,富人未必是坏人、穷人也不见得都好,更为立体化。”

  张融融和马克相识不足5年,马克与三毛却神交已久。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产《三毛》借戛纳电影节登陆法国,在巴黎6家影院连映60天。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放映了《三毛流浪记》,马克与“他”一见如故,“这就是我一直想找的中国题材,后来跟当地华侨聊天,知道在中国无人不知三毛,立刻决定要拍这部电影。”

  2007年6月,《三毛》在车墩影视基地宣布开拍。当时,马克的制作公司WAJNBROSSE已经买下三毛漫画的电影版权,上影集团、北京华泰天博影视公司还有上海柯拉浦影视公司都参与制作。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电影没有拍下去,一停就是两年多。

  “这当中出过一些问题。”往事重提,张融融很是无奈,“比如在成本控制方面,有场戏是三毛做了一个梦,梦境是一个很大的场面,中方觉得耗资太大,要删掉这个镜头,但外国方面认为这个场面很关键;另外,在演员选择、版权分配等问题上也始终没能谈拢,(拍电影)这件事就这么拖了下来。不过拍总归是要拍的,所有人都看好海外票房。现在国外投资的3500万元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希望今年能够拍好。”

  据说,当年选角时片方联系过成龙,现在仍在运筹明星阵容,“冲奥”的野心呼之欲出。“三毛正在走向世界”。

  几年前,中外合拍电影曾招致一些质疑,时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一方则坚持,“三毛”形象的版权属于张乐平的法律继承人,而不是全民所有,“也许我们只能反思中国人自己有没有好好利用这座富矿”。

  如此一说,矛头转指“张乐平的法律继承人”张融融。“首先不能伤害中国人的感情,还有三毛的形象是属于我们的,被许可方(外方)不得以三毛或三毛形象注册商标等。外国人不大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用不着在合同中写下来,但白纸黑字是我们的规矩!”他笑道。

本土作战

  “总的感觉是,三毛形象衍生产品这些年的开发并不理想。”张融融话锋一转。

  这十多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王龙基(电影《三毛流浪记》主演)没少为公司的事情操心,但基本靠稿费、形象授权费和商标使用费维持的局面始终没有很大改善。外界曾为“三毛”形象的商业价值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是5.9亿人民币,张融融不由感慨,“三毛商标还是应该好好开发。”

  前几年,曾经有两家香港大公司先后找张融融兄弟合作,甚至连合作方案都预备好了:重新包装、共同经营三毛形象,香港公司购得80%的股份,张家这边拿剩下的20%,几年后实现上市,成为行业中一家举足轻重的公司。“对方首先投入3000万,由对方全面操作。总之,我们不占主导地位。”

  放手让别人经营?张融融有点放心不下:“对方经营不善、不再管了怎么办?或是经营好了、见好就收怎么办?”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我个人现在已经想通了,不排除今后会这么做——由其他老板投资、操作,把公司做大。”

  目前,公司只是通过授权的方式,与其他人合作生产三毛的衍生产品。几年前,三毛童装、三毛文具都红火过一阵子,但问题也接踵而至——童装做得好,马上有盗版出来;文具则是因为合作伙伴由国营转为私营而停产。还是一些小商品生命力顽强,“像笔类就做得比较好,价格便宜,成本也低。做笔的是一个义乌老板,小时候的绰号就叫三毛,他对我们这个漫画形象特别有感情。”

  张融融计划重新寻觅合作对象,比较理想的是跟大企业合作,还要对方真心热爱三毛,能认真经营这个形象。“说实话,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动画片不断在做,但成功的不多,要开发衍生产品并且赢利更难了。三毛有自己的优势,就是群众基础特别好,现在世博会还找我们,说明这个形象始终是有生命力的。”

  张乐平先生的幼子张慰军则更看重三毛“内涵”的推广:“现在国内的慈善事业发展很迅速,我认为做基金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三毛是个流浪儿,基金会倒也契合了主题。理想状态是,我们联手一些企业做募捐,为贫困儿童服务。跟企业合作生产三毛周边产品始终是商业行为,在推广三毛的形象方面,基金会能帮上更大的忙。”

——摘自2010年2月5日《菁英画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