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张乐平

余 云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是伟大的。他创造的三毛形象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永恒的力量。

  家里的书多,书房里的书架已满满的,于是许多书放到了卧室里。上个月去IKEA买了三个大书架,把散乱地放在床头柜、墙角的书全部上架。从上海来玩的妹妹帮忙一起理书,竟发现了一本“小人书”,是儿子小时候买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妹妹拿在手上翻了一下,不禁咯咯的笑了起来。“你看这是小三毛小时候买的‘三毛’的书”。原来儿子小时候头发稀朗,亲戚朋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小三毛”。我接过书来一看,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书,作者是张乐平。

  张乐平是谁?现在好多年轻人恐怕不知道了,其实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漫画大师,和鲁迅同乡也是浙江人,他1910年11月出生,1992年9月去世。他的年画、水彩画、国画、剪纸、速写、素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张乐平一生中最令人击节赞叹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三毛”这个漫画形象,从《三毛从军记》到《三毛流浪记》,三毛的故事三毛的遭遇赢得了无数善良人们的共鸣和同情。三毛和张乐平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不论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三毛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因此张乐平被人誉为“三毛之父”和“三毛爷爷”。手头有张1947年张乐平创作《三毛流浪记》时的照片,那年他3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1948年,当《三毛流浪记》出版时,出版界的前辈王芸生写了一篇题记,他说:“《三毛流浪记》是接着《三毛从军记》画的,但张乐平先生的笔锋却完全改变了。从军记里的三毛,虽然很顽皮但他所表现的,差不多都是英雄型的,是常人所不及的特殊人物。‘流浪记’里的三毛,就完全不同了。三毛一出现,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他有机会接受一些人间冷暖,但更多是遭遇着人间的冷酷。小小的三毛,是在旅行着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良善,欺诈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

  王先生的话说得非常中肯深刻,给了三毛的形象以很高的评价。他并说这本书是张乐平给孩子们的“恩物”。

  三毛是一个惹人同情和欢喜的苦孩子,不仅孩子们同情他喜欢他,连孩子们的家长老师也喜欢他,这就是艺术形象的巨大魅力。

  想起了张乐平,想起了漫画人物三毛,一定也会想起另外一个叫“三毛”的台湾女作家。

  女作家三毛是一个浪迹天涯多情潇洒的奇女子,她和张乐平和他笔下的“三毛”形象有着一段难分难舍的情缘。据她回忆,三岁的时候手中捧着的第一本“孩子书”就是张乐平所创造的一个漫画人物……那小小的,流浪的三毛。她说“我看了《三毛流浪记》之后,又看了《三毛从军记》。这两本漫画书,其中有泪有笑,有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同时又有着人性光明面的温暖,同情之爱。成长之后又看三毛,看出了书中更多的讽刺以及对于四十年前中国社会的批判。许多年过去了,十九岁时我离开成长的台湾,在异国生活了二十年。二十年的日子,漂泊的心,以及物质上曾经极度的贫苦拮据,使我常常想起: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那漫画中的小三毛,好似在我无依无靠的流浪生活中,又做了一次或多或少的重演。”因此当她后来成为作家决定笔名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三毛”。

  当三毛成为两岸三地知名的女作家并在华文世界有了相当知名度之后,她和“三毛之父”张乐平还没有交往。1988年她在台湾的《国语日报》看到一则小消息,报上说“大陆的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透露了他的心愿,但愿在有生之年,能够和台湾的三毛见面。”那时张乐平已经得了帕金森综合征住了医院,经常头晕目眩双手发抖只能躺在床上。女作家三毛写了一封信托人交到张乐平手中,张乐平看了以后很感动并口述了一封回信,后来还凭着坚强的意志拿起画笔给女作家三毛画了一张三毛。这张漫画跨过台湾海峡送到了女作家三毛手里。后来他们像父女般的情感那样互相传递信息,成了一段两岸进行文化交流的佳话。

  明年是张乐平诞生100周年纪念,听闻上海方面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有电影电视和出版物多方面展示张乐平的艺术成就。我想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是伟大的。他创造的三毛形象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永恒的力量。

——摘自2009年12月1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