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骨子里就有三毛情结”

——张融融谈张乐平物品捐赠的幕后故事

乐梦融 范立楠

 

 

三毛迎解放 张乐平

 

《三毛流浪记》画稿

 

  日前,“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家属在“三毛”诞辰74周年之际,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捐赠了一批手稿、画稿和书信。昨天下午,张乐平先生的长子张融融在五原路张乐平故居,与记者聊起捐赠这批珍藏物品的幕后故事。

病中创作《三毛学法》

  本次捐赠的手稿里,有张乐平先生生前的一批“三毛”漫画画稿。其中包括《三毛流浪记》的封面设计稿、描图稿和1949年4月“三毛”生活展览会所用的美术字体,以及张乐平创作的第十四部、也是最后一部“三毛”连环画《三毛学法》的原稿。此外还有张乐平学习笔记和发言稿的原件。

  记者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三毛学法》系列画作上有一些修正液涂改的痕迹,线条不那般精神了,有些画块是后期粘上的。张融融也认为,最后这部画稿在技巧上没有前期画得那么出色了,这与张乐平的健康状况有关。“父亲在创作高峰期,一上午能画一幅(四格),但是1983年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握笔的手控制不住颤抖,每幅画要画好几天。这部画稿不仅是三毛系列的封笔之作,而且是在这般困难下画出的,捐给上图非常有意义。”

  张融融回忆道:“父亲在1985年担任了《新民晚报》漫画世界主编,他经常亲自作画。他教育我们子女,主编要身先士卒,何况他本来就钟爱画画,和晚报的渊源也很深。”

版本问题鲜为人知

  不过,张乐平已捐赠的手稿里也存有遗憾,甚至影响到了之后的出版,这是外界鲜为人知的秘闻。

  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三毛流浪记》里的手稿分两种纸张,旧纸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张乐平原画,捐赠时多已发霉,新纸是增补版本,由于有些霉斑实在厉害,画作无法明辨,张乐平在捐赠之前用颤抖的手作了临摹。“如果是按照这批手稿出版的《三毛流浪记》,行家能看出部分画稿的线条与其余不太一致。”

  张融融认为,画作质量较高的版本有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毛流浪记》,但出版时有了删节。当时被认为“无教育意义”的画作没有收录,比如,身材魁梧的有钱人让孱弱的三毛提箱子,三毛有些纳闷,等雇主一脱大衣,露出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现在看来,这类画作幽默而富有情趣,也超越了时代。

多次捐赠从未拍卖

  有关“三毛系列”的捐赠不是头一回,在1983年时,名作《三毛流浪记》由张乐平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收藏;《三毛从军记》在1993年时由上海美术馆收藏;《三毛迎解放》《三毛爱科学》等其他三毛系列,则陈列在老家浙江海盐的张乐平纪念馆内。

  在张融融看来,这次捐献的手稿,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父亲原稿,另一方面也是遵从父亲的遗愿:“父亲生平没有拍卖过一张画,也没有想过靠卖三毛系列来发财致富。”据悉,《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在海内外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海外藏家曾经想以高价购买原稿,都被张乐平谢绝了,转而捐赠给了公共机构。“将这些手稿捐献出去,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

父亲勇敢也很胆小

  “朋友们讲,父亲是个老实人,要我说,他是胆子小!”儿子张融融这么评价父亲。“但他有时勇敢得让我们难以想象。抗战时期他甘愿冒生命危险,参加抗日漫画队;在三毛取得成功后,因针砭时弊揭露旧社会的阴暗,家里还收到过恐吓信。父亲把全家迁到嘉兴,他在那边继续创作,让人坐火车把手稿带到上海发表。”

  在儿子心中,父亲一直都过着清淡闲恬的普通人生活,张乐平无论独行还是宴请,都喜欢上一些小饭店,也见不惯“掼派头”的场面。张乐平一生平易近人,喜欢跟小摊贩、小皮匠、三轮车夫等劳动人民攀谈。

  “小三毛也不是这样的吗?所以说,父亲骨子里就有三毛情结。”

——摘自2009年8月1日《新民晚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