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乐平先生

甘险峰

  

 

抗战作品介绍

  抗日战争期间,张乐平在《抗战漫画》上发表了《杀鸡儆猴图》、《候敌深入,一鼓歼灭》、《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自取灭亡》、《敌军个个怕死》、《侵略运动》等作品。除此以外,还陆续发表了宣传抗日的三毛漫画,如《三毛的大刀》、《三毛的爸爸》、《从敌人枪刺下逃出的三毛》等。

  《杀鸡儆猴图》是反映“八一三”抗战的。民间有“杀鸡给猴看”的俗语。这幅漫画表现的是杀掉日本军人给日本军部看,以警戒日本军部,让他们明白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画面中,那把杀鸡的刀上写有“抗战”字样,被宰杀的鸡尾上写有“上海日军”字样,那只猴子背上写有“日军部”字样。中国军队这把“抗战”之刀宰杀的是“上海日军”这只鸡,而那尖尖的刀尖又正指向“日军部”这只猴,杀鸡是给猴看的。“日军部”这只猴的两只爪子紧紧抱着头,瞪大眼睛,面对“抗战”之刀大惊失色,正表现出中国军队对日寇打击之沉重。猴子面对杀鸡的场面惊恐万状的丑态,不正预示着侵略者必然失败的命运吗?这幅漫画表现了作者纯熟而细腻的漫画技巧和高超的造型能力,这突出地表现在鸡和猴的形象塑造上。

  《候敌深入,一鼓歼灭》是张乐平抗战时期的另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原刊于《抗战漫画》1938年第9期封面。作品有三个连续的画面:第一个画面画一个象征抗日民众力量的大手,大手伸开着,一个有“太阳”标记、象征日寇的毒蜘蛛偷偷爬了上来;在第二个画面中,毒蜘蛛已经爬到手掌心的位置;第三个画面,手掌突然捏紧变成拳头,蜘蛛血四溅,日寇灭亡的命运可想而知。作品以恰当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发挥了连环漫画的艺术特长,将与日寇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表达得准确而生动有趣。也可以说,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做到了完美结合。

《三毛流浪记》与《三毛从军记》

  解放战争期间,张乐平为《申报》画《三毛从军记》,为《大公报》画《三毛流浪记》,都影响很大。就整体而言,《三毛流浪记》成就更高一些。他成功塑造了上海流浪儿童“三毛”的形象,真实反映了流浪儿童的生活,通过三毛向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控诉,并使三毛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深人人心。张乐平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三毛之父”。

  张乐平开始《三毛流浪记》的构思缘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回忆说:“1947年初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里十分难过。”由此,张乐平萌生了画流浪儿的念头。他知道上海陈家木桥是流浪儿集中的地方,便常去那儿,慢慢与流浪儿交上了朋友,因此对他们的苦难生活了如指掌。

  《三毛流浪记》从1947年6月15日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前后登载了八个多月。内容除了最初几幅反映了流浪儿童的不幸遭遇外,更多的则是从三毛的眼里揭露了国民党统治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三毛们的共同特征。三毛曾沦落为沿街讨饭的“小乞丐”,充当过大桥上推三轮车的“小瘪三”,曾经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帮人“擦皮鞋”,还在“耍把戏”的圈子里出任“小赤佬”,甚至误人“黑社会”受尽凌辱和迫害。年幼的三毛感受到了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不如狗。在《穷途末路》中,三毛都想做狗,因为狗还有馒头吃;

  人不如树。在《人非草木》中,三毛羡慕路边的树木,因为他们冬天还有稻草来扎护起来;

  人不如动物。在《孤苦伶仃》中,三毛看到母羊爱抚小羊、母鸡照料小鸡、母狗护卫小狗,心中备感孤苦。他忍不住抱起一只小狗,却被母狗追咬,只好爬到树上,却正好看到了母鸟在喂小鸟的一幕;

  人不如洋娃娃。在《不如洋娃》中,我们可以看到饥饿的老人在卖孙子、孙女,三毛也在自己卖自己,三毛的身价甚至抵不上富家少爷手中的洋娃娃。

  这就是那个社会的现状。都市中的“三毛”们的职业就只能是捡香烟头,拾煤渣,卖报纸,擦皮鞋,摸钱包,打扇子,练“功夫”,做学徒……

  《三毛流浪记》也折光地反映了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一片混乱》等作品,描写了“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群众与反动军警搏斗的场面。因此,作品发表后,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

  《大公报》连载的《三毛流浪记》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在连载这一作品的二百五十天里,三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读者每天都以急切的心情关注着三毛故事的最新发展。《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哲嗣王芝琛这样描述《三毛流浪记》受欢迎的盛况:“每天清晨,在购买当天《大公报》的长队里,不仅有孩子,也还有家长、教师等大人们。有些孩子常为没有买到当天的报纸而‘哭鼻子’。在上海,《大公报》有二十多个阅报栏,每日《三毛流浪记》的漫画,都被那些买不起报纸的‘流浪儿’整块儿地‘挖去’,极为宝贵地贴在他们的破烂本上。”后来,大公报社正式出版了《三毛流浪记》的单行本,王芸生亲为制序,说:“《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这个序言指出了《三毛流浪记》的意义和价值,给漫画以极高的评价。此书后来一版再版,发行量达到数以百万计之巨,显示了“三毛”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毛从军记》创作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先在上海《申报》上连载,后分三册结集出版。画家在作者自序中说:“鉴于八年中男女老少人人参战,三毛如不参战,在情理上讲,有点不通,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任他合格不合格,决定要他报名当兵。”这部作品共一百二十五组画面,大体描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三毛英勇机智杀敌,如他隐蔽于稻草堆中开枪消灭两个日军,他将做成飞机模样的风筝放飞上天诱使敌人上当,他作为敢死队员潜入敌军阵地侦察敌情俘获一群日军,等等,因而他获得“智勇双全”的表彰奖励;二是表现三毛所体验到的官与兵、兵与兵、军与民的关系,揭露国民党军队的黑暗腐败。三毛这个人物的儿童特征与他作为一名抗日军人的特殊身份之间的矛盾所构成的种种幽默情趣,贯穿全书始终。张乐平曾对台湾女作家三毛说过:“从艺术的角度上看来,我个人偏爱《三毛从军记》。但是《三毛流浪记》这一本,更为广泛流传。”

新社会的新“三毛”

  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满腔热情投入新三毛的创作中,他不但赋予了三毛全新的形象,而且让三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三毛不再每天沿街乞讨,为吃饭、穿衣犯愁,而是成为社会的主人。他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要么号召大家购买公债,要么动员大家参加“保卫和平”签名,成了一个“大忙人”。

  在张乐平解放后创作的新“三毛”系列中,最早的要属《三毛的控诉》。《三毛的控诉》是于1951年1月1日开始在《大公报》上连载的。同年5月5日开始,《解放日报》上又开始连载《三毛翻身记》。后来,作者改为不定期发表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三毛组画。比如,《三毛日记》于1956年8月19日开始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刊登,直到1957年2月27日在《人民日报》连载完毕。1956年10月,描写新时代儿童生活的连环漫画《三毛》在《文汇报》上开始连载。“三毛”系列还包括《三毛今昔》、《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这些内容从创作时间上看本应放在下一章,但为了使“三毛”系列内容更集中,我们一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毛今昔》自1959年5月30日至1959年7月19日在《解放日报》连载,1961年7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张乐平先生在本书前言中说:“在迎接国庆十周年的今天,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引起了无限感触,觉得拿《流浪记》里的苦难情景作今昔对照,把它画出来,介绍给大家,尤其是介绍给没有遭受过旧社会苦难的小朋友们,我想是很有意义的。”作品沿用作者擅长的以图叙事的形式,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现三毛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命运。每期上面一幅是新生的三毛,下面一幅是《三毛流浪记》的原稿,通过二十几个小故事热情歌颂了新社会,鞭挞了旧社会,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描绘今天少年儿童生活的画幅中,充满了画家对新中国的热爱。《三毛今昔》取得了画家所预期的效果,这本书也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后改名《三毛迎解放》)于1962年6月1日起在《解放日报》上连载,9月19日连载完毕。此后出版了多个单行本。作者在序中写道:“这个故事能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发表,我感到分外高兴,因为这可以作为我的一份微薄的节日礼物。”在《三毛迎解放》中,三毛加入了地下少先队,为了迎接解放,与敌人斗智斗勇,情节曲折,紧张刺激,险象环生,同时又妙趣横生。《三毛迎解放》也很受欢迎,累计印数超过百万册。

《三毛爱科学》等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毛”在新时期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1977年6月1日,《解放日报》首先刊登了《三毛学雷锋》的几个组画。那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三毛又重新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人们高兴地说:“三毛又活了!”随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

  《三毛爱科学》最早发表于1978年的《儿童时代》刊物上。高士其在单行本的序中写道:“《三毛爱科学》一书,可以激励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从小爱科学,向往未来。”他还说:“这本书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好作品,愈来愈受小读者的欢迎,这是时代的需要,祖国的需要。”

  建设祖国也需要健康的体质。《三毛与体育》自1978年1月20日起在《体育报》陆续刊登。而在中国人民开始重视和喜欢旅游时,《三毛旅游记》在1980年第5期的《旅游》上开始刊登。

  在1983年患上帕金森氏症之后,张乐平还创作了《三毛学法》,自1985年10月22日起在《民主与法制》画报上连载。这是张乐平最后一部连环漫画作品。读者从《三毛学法》作品中已经能看出画家受疾病折磨的痕迹,线条有些颤抖,原本流畅的笔墨变得拘谨起来。可以想象得出,作者是以坚强的毅力在坚持作画。

  “三毛”已经成为中国连环漫画的一面旗帜。他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引起国外专业人士的关注。美国动画专家、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金像奖委员会委员贝琦·布里斯托曾四次专程到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访问,表达了拍摄三毛动画片的强烈兴趣。贝琦认为,三根毛、大眼睛、圆脑袋的三毛,本身就拥有一种“完美的、会轰动美国的”中国表情。对拍摄三毛感兴趣的还包括几位“国际重量级”的大导演。三毛在当代依然拥有广泛的读者,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活力,可谓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常青树。

——摘自《中国漫画史》,2008年5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标题为本网站加)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