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三毛之父

编绘:卓 文

 

  名人名言:

  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颗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
                          ——张乐平

  名人档案:

  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我国杰出的漫画家。他于1932年开始漫画创作,1935年创作了长篇漫画主角“三毛“,由此被誉为“三毛之父”。他为我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人故事:

  一提到《三毛流浪记》,一个大脑袋、圆鼻头、头上只有3根头发的活泼形象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就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

  1910年11月10日,张乐平出生在浙江海盐县海塘乡黄庵头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他们就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张乐平从小就酷爱画画,但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为了学画,他每天都用芦苇在海滩作画,且常常乐而忘返。

  1923年,少年张乐平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他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当时的大军阀曹馄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由于家里实在没钱供他读书,小学毕业后,张乐平就被父亲送到上海的一家木材行当了一名学徒。在木材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儿,虽然很累,但他对画画的喜爱丝毫都没有减淡。画画得用纸笔,可是他没有钱买纸,而木材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哪里还有纸画画呢?于是,张乐平就利用为老板卷纸媒的机会,在纸媒上画画,画后卷起来,留条边在外面,骗过老板。有一次,因为纸媒上的墨汁太多了,老板吹火吹不着,摊开一看,上面都是画。张乐平为此挨了一顿打,以后他再也不敢用墨汁画画,而改用铅笔了。

  还有一次,在一个大热天的晚上,张乐平点着油灯在小屋里画画。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便找了两只肚大口小的空瓮,把双脚藏在瓮里。谁知,正在他画画的时候,老板突然敲门,他心里一慌,忘了两只脚还在瓮里,就起身去开门,结果“扑通”一声跌倒了,瓮也被打碎了。老板见状,飞起一脚就把他踢倒在破瓮的碎片上。张乐平被赶出了木材行,不得不另谋生路。

  由于生活所迫,他做过印刷厂的练习生,在广告公司做过学徒,还摆过地摊,但无论做什么,他始终都没有中断画画。长年的自学苦练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开始在上海的报刊上陆续出现。他创作的三毛形象惟妙惟肖,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写照。据说,《三毛流浪记》的构思是他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获得的。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在回家路上的一个弄堂口看到三个流浪儿,他们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烤红薯用的炉子取暖。由此,他萌生了画流浪儿的念头。为了创作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可是,当他来到那些流浪儿中间想和他们搭腔时,竟然没人愿意理他,有的甚至还对他翻白眼,最后他只好败兴而归。

  在回家的路上,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那么冷淡。后来,他发现流浪儿们衣衫破烂,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尽管是旧西装,可流浪儿却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而有钱人都欺负他们,所以对他不理睬。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旧衣裳,买了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了起来。而后,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于是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自己的苦难生活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熟悉起来,并成了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了许多事情,丰富了他创作的素材,激发了他的想像力。

  张乐平用《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困境中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张乐平也由此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成长小贴士:

  其实,三毛的故事也是张乐平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刻苦学习,不放弃自己所热爱的绘画,创作出许多大家喜爱的作品。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张乐平这种在任何条件下都坚强乐观的“三毛精神”。

——摘自《激励孩子学习的名人成长故事(艺术卷)》,2008年1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