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缕头发的草根童话

凌耀忠

                                            

 

  就这么三根毛发,却系上了人间的悲苦、怜悯、彷徨,以及无奈中的戏谑和挣扎,从这一点出发,张乐平先生之所以不朽,就在于他对人类良知的担当,他是中国漫画界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最近重看了一遍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我不得不承认,我早年对三毛的阅览,应该说是肤浅和流俗的,那时我们太在乎社会功能的表达,而对人性深层的追踪,显得非常不够。随着我思维的进步,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三毛不朽的缘由。

  在张乐平先生的笔下,柔弱无依的三毛流浪到上海,夜宿煤车,喝浆糊度日,推过黄包车,被关入监狱。他信奉不偷不抢的生存原则,也不图飞来之财,靠自己的一双手在富人的歧视中讨一份生活,还千方百计地支助别人。

  在三毛看来,我求一份活路,虽然艰辛,可我不去坏别人的事,应该相安无事。然而结果并不尽然。我们可以从《孤苦伶仃》、《全部给你》、《像个肥猪》、《好梦不长》等画幅中,读出一个稚童对生活的深深恐惧和被撕裂的痛楚。有一篇文章这样记载——“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流浪在街头的三毛由此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每天清晨,许多人争相购买大公报,只为了想早一点知道三毛的遭遇。街头的贴报栏总是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读者,就是不识字的老人和小孩,也要把报上的三毛多看上几眼。一些读者以为三毛真有其人,伸出了救援之手,捐来了钱,送来了衣裳;妈妈带着小孩到大公报馆去,要把玩具亲手交到三毛的手里……有一次,漫画中的三毛因为打破了一个花瓶被店主毒打,一位年轻的读者就送来了一个新花瓶,请张乐平转交给店主,好饶过三毛。那时的三毛已不仅仅是一个漫画人物,在很多读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真实的苦孩子,带领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也教会我们同情和关爱。”

  读来让人心酸。三毛由此成为一个典型,成为“带领我们体验苦难和不幸”的一颗街头座靶。

  阅读三毛,同时也很容易打开自己的记忆。我在生活中也曾见过太多的流浪儿。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知青探亲必定经过的沿铁路线的脏乱小饭店,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知青们围一桌吃饭,每个人身后,必定立着一个10岁以下的流浪儿,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饥饿的眼睛紧盯着我们的饭碗,盼着我们在碗底留一点什么。这一刻,心肠再硬的也吃不下去,总会留一点给身后的流浪儿。于是,他们一拥而上……

  那时刻,我想到了三毛。我不能不想到三毛。因为不用化妆不用试镜,他们就是三毛。

  张乐平的身上闪耀着人道的光芒,他怀着对苦难的心灵救赎,分娩了不朽的三毛,这就是人民对张乐平先生致敬的理由。三毛在大地的行走的每一个步伐,无不是对大师人格的深切感佩。

  有了人民的致敬,张乐平先生可以安眠。            

——摘自2006年9月29日《青年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