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七十的遗憾

林良材

                                            

 

  恰逢三毛七十大寿,路过三毛故乡,心里想,买个纪念品,寄托永远的怀念。

  顺着沪杭公路沿钱塘江畔绕行,车过观潮胜地盐官镇,很快便进入浙江海盐县——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故乡、当然也是三毛的故乡,县城武原镇早已褪去先前破旧衰败的容貌,高楼林立,街道整洁靓丽,大街旁立着张乐平与三毛亲切交谈的雕像,这里就是名闻遐迩的“三毛儿童乐园”和张乐平先生纪念馆。

  张乐平出生于海盐县海塘乡张家门村。父亲当小学教师,薪金微薄不足养家糊口。母亲操持家务,还绣花、剪纸、缝香袋挣钱贴补家用。在母亲熏陶下,张乐平学会了剪字,7岁就能用蜡烛捏老寿星之类的小工艺品,备受村人的赞许。9岁母亲去世,他离开家人到县城读小学,深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赏识。在陆老师指导下,13岁画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讽刺曹锟贿选当大总统,15岁画第一副连环漫画揭示“五卅惨案”,张贴在海盐街头。

  在张乐平纪念馆里,轻轻地移动脚步,踏着哺育天才画家的热土,似乎触摸到灵气的脉动。目光盯住珍贵的展品,一路追随老画家的足迹,虔诚的心在冥冥中寻求一种感应,渴望探知老画家冲天灵气的渊源或奥秘。张乐平先生没有显赫的名门望族的荫庇,少了承袭祖上甘露般恩泽滋润的福分。不是科班出身,没能秉持名家贵人秘传的衣钵,只身在艰难困苦的社会底层摸爬滚打。木材商的学徒,借助账房先生的豆油孤灯和废旧账单,枯瘦而稚嫩的小手,捏紧硬如铁耙、四叉开花如扫帚般的毛笔,每天夜里,一笔一画,或描摹身边的生活画面,或倾诉心中美丽的理想,练就了睿智的慧眼和鲜明而又独具个性的笔触。

  张乐平早期都市风情的漫画人物,先是戴瓜皮帽或留小辫子,后来是圆秃秃的光头或长一撮毛,虽也幽默风趣,但缺乏灵性。再三琢磨中,无意间在光头顶上加了三笔,朋友们看了觉得盎然有趣,连声大叫:“真是神来之笔!”引经据典论证道:晋朝大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颊边加上三根髭须,“观者觉神明殊胜”,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社会认可,好友鼓励,头顶上寂寥飘拂的三笔,渐渐衍化成“三根很有力量的头发竖在头上”。第一个三毛诞生了,这年张乐平25岁。此后半个世纪,三毛和张乐平浑然一体,三起三落经历了诸多苦难。

  几代中国人都曾是三毛的读者。大脑袋、圆鼻头、头上栽着三根灵动的毛发,成了当年中国儿童的象征。1986年最后一部三毛连环画问世,76岁的张乐平先生说:“三毛不老,而我老矣!”

  从三毛故乡回来,一直想写点什么,遥望窗外,难于下笔。

  三毛要走进市场,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劳动,必须有张乐平先生创作艺术形象时的灵性和魅力。迪斯尼明星唐老鸭,70多年来既保留传统特色,又与时俱进,有先例可鉴。反映抗日战争的《三毛从军记》,没能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找到卖点;时逢七十大寿,连个纪念品也没有,真是坐失良机。

  据说三毛形象的无形资产估价5.9亿元人民币,守着5.9亿资产,却没能为三毛做寿,心里总觉得很过意不去。唉,三毛,真怨呀!


——摘自 2006年1月13日《东南早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