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半是真人半是卡通

陶 澜

                                            

 

  圆鼻子、光光的大脑袋、头上或趴或蜷或翘的三根短毛——三毛这个诞生于七十年前的漫画儿童形象,走进银幕后,将走上舞台。林兆华首次导演的新媒体卡通剧《三毛从军记》,戏中,真人戏占3/5,卡通戏占2/5。

  在话剧、戏曲中一直锐意创新的林兆华,导演儿童剧是第一次,但新鲜、从来没有尝试过却是他接导该剧的原因。“前两年,有人想找我做一个机器人的戏剧,后来发现机器人这东西走路太机械,在舞台上无法行动自如,那个计划只好暂时搁浅。”这次《三毛从军记》,有了母校中国戏曲学院技术支持,林兆华要让舞台上的真人扮演的三毛被动画中的坏人一把抓进屏幕里。

  《三毛从军记》是“三毛之父”张乐平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1946年5月12日问世于《申报》,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漫画形象搬到舞台上,加以三维动画的运用让林兆华觉得有新意。“这个剧的动画导演于少非提出运用多媒体创作卡通形象,让我觉得很新鲜,而且和我的想法契合。”林兆华说他不会担心出现在舞台大屏幕上的三维动画制作出的卡通人物,影响观看效果。“我觉得小孩子会喜欢新奇的形式,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容易接受。”

  该剧的编剧、山东省话剧团编剧苑福善说,改编张乐平的同名漫画上舞台,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我和我同时代的人都是看着三毛长大的,三毛天真、率真、伶俐,陪伴我们度过了童年。我也希望让现在的孩子喜欢。”

  如何把张乐平笔下一幅幅深入人心的漫画变成有意思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对编剧来说是最难的。“开始的时候,我写的剧本也就是为演员表演设计情节、对话,但后来要加上中国戏曲学院的动画技术后,剧本就要改。”苑福善以卡通化的结构重新编写了夸张幽默的剧情。比如,三毛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有小青蛙陪他玩耍钓鱼,小鸟为他驱赶蚊虫,勇敢的母鸡妈妈和它的孩子们还帮着小三毛打死了鬼子兵。“这些情节都是原作中没有的,表面上看与原著不同,但原著的精神不会改变。”苑福善说,这么做一来与大屏幕上的动画场景配合,二来是让剧情好玩、有趣,更易于今天的孩子接受、喜欢。

  “新媒体卡通剧”的称呼是导演林兆华提出的,是因为不同于以往的“多媒体”,舞台屏幕上不是简单的影像的运用,而是使用了国外动画片、影片中常用到的通过红外设备从真人身上捕捉动作而制作的三维动画技术。

  该剧的动画导演、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于少非介绍说,多媒体人物形象的制作是在中国戏曲学院的“三维动画教学实验室”里完成的。“真人做出的戏剧动作将被粘贴在身上的感触点和红外摄像头记录下来,然后再套上相应的卡通人物,这样原来相对呆板的卡通形象会变得活灵活现,和真人演员配合起来也会更顺畅。”

  “三毛”和“日本鬼子”两位演员在剧场中间打得不可开交,屏幕上的三维动画形象也打得如火如荼,他们的扮相、动作都完全一样。前天晚上在中国戏曲学院试演中,这场景让观看的孩子兴奋得又叫又笑。同时,剧组也向社会寻找外形酷似“三毛”的小演员,为以后的演出作准备。

——摘自2005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