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经典到永远

                                            

 

       2005年7月28日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三毛”漫画形象问世7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原创动漫形象的代表人物,三毛和他的经历折射出整个新中国的成长史。他笑过,他哭过,他参军,他流浪,他在弄堂里捉弄过人,他背着大刀上过前线,他在旧社会的街头挨饿,他在新中国的课堂上学……70年来,这个顶着三根毛的小男孩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着念着。

 

    三毛,是近现代中国出现的知名度最高的原创儿童漫画形象,从一开始,这一原创系列就达到了一个令后来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也许是三毛的起点太高了,也许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此后的儿童题材的原创系列漫画再也没有能象三毛一样,获得那么多人的爱戴。三毛,凝固成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编辑/制作:钱芳)

·大约在1935年,三毛“出生”在上海,“出生”在漫画家张乐平的笔下。光光的大脑袋上顶着三根毛,一个红通通的圆鼻头,穿着毛线上衣,活脱脱一个上海弄堂里的邻家小孩。

·1938年,战争来了。每个人都突然间长大成熟,去面对苦难。三毛也不能幸免。抗战的生活为张乐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其成果就是后来广为熟知的《三毛从军记》。

·抗战结束了,张乐平和他的三毛却没有盼来幸福的生活,为了替那些无辜的流浪儿呐喊,震撼中国乃至世界的《三毛流浪记》诞生了。

·1949年上海解放,三毛不再苦难,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此时一改过去瘦骨嶙峋的形象,变得健康丰满、充满朝气,甚至有不少读者戏称:“过上了新生活的三毛‘发福’了。”

 

早期的三毛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

过上新生活的三毛

    张乐平(1910.11-1992.9)浙江海盐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已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田。
    张乐平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成为漫画界新锐的一员,到抗战时期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地,解放初期在上海筹备新中国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晚年出任当时上海惟一一本漫画刊物《漫画世界》的主编,他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毛的世界)

 

张乐平先生儿童画:宝宝唱

张乐平先生彩墨画:山区逃难图

张乐平先生连环画:东郭先生

·在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先生的《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在《申报》和《大公报》发表后,他常常接到这样的读者投书:“兹寄上毛线背心一件,祈费神转与张乐平先生,并请转告张先生将此背心为三毛着上。近来天气奇冷,而三毛身上仅着一破香港衫,此背心虽小,三毛或可能用,俾使其能稍驱寒冷,略获温暖,千万读者亦能安心矣。”·1949年,宋庆龄先生主办的儿童福利会,为了救济跟三毛同一命运的小朋友们,举办“三毛义展”,张乐平先生在病中赶画了三十张彩色义卖作品。·张乐平先生自述在创作《三毛流浪记》时,经常深入到旧社会各个角落里去,甚至特地换了破衣服深入到流浪儿童中去。有时画不出,就到街头上去兜。

 


·张乐平先生喜欢在马路上观察。看见两个小朋友放学回家,一路走,一路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回你一下,一个失手打重了,两人就扭打起来。张乐平先生忙着去劝架,回家后,画了“从轻到重”。看到一个孩子用小刀割树皮,不小心手割破了,张乐平先生给他包扎手指,他也给树木包扎伤口,后来画了“爱护树木”。一个孩子在路上哭,说是“找妈妈”,张乐平先生带着他找到了妈妈,原来那位妈妈只顾挑选东西,把孩子丢了。这个题材也画了漫画。

·张乐平先生在1947年时《三毛从军记》序中写着,三毛为什么十多来年来始终没有长大,其原因是“我觉得三毛的生活环境,十年之中一成未变。十年前的三毛拾垃圾睡马路,十年后的三毛依然不见进步,其精神上稍有不同之点,便是十年后的三毛学起大人摸样在马路上兜生意,抽美国香烟屁股,喊‘哈啰!乔埃’了。”

三毛漫画作品

早期三毛(1935-1938)
三毛从军记(1946)
三毛外传(1946)
三毛流浪记(1947-1949)
三毛日记(1950-1965,1977-1992)
三毛翻身记(1951)
三毛今昔(1959)
三毛迎解放(1961)
三毛学雷锋(1977-1984)
三毛与体育(1978-1979)
三毛爱科学(1978-1980)
三毛旅游记(1980-1981)
三毛学法(1985-1986)


——摘自2005年6月6日江苏新华网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