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未来:宋庆龄陵园

刘国友等 编著

 

 

国之瑰宝风华绝代

  ……

  解放前夕,上海街头的流浪儿童越来越多,庆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将“保盟”迁回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以救济这些深受战争创伤的难儿,同时继续支援解放区的医药卫生事业。

  当时,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家喻户晓,孤儿三毛的悲惨命运深得人们的同情。街头流浪儿不正是一个个可怜的三毛吗?庆龄决定借张乐平笔下三毛的影响,举办并组织《三毛原作义卖展览会》和“三毛乐园会”,募集资金救济这些可怜的“三毛”。

  预展那天,庆龄坐到张乐平的身边,与他聊起家常。当得知张乐平抱病在一个月内连续画了30余幅水彩画提供义卖时,庆龄十分感动。她连连对张乐平表示感谢道:“太辛苦你了。这次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你太辛苦了。”这时,几位外宾走过来,庆龄连忙起身,亲自为不懂英语的张乐平充当翻译,在场者无不感叹庆龄的平易近人。

  由于庆龄事先的大力宣传,展览会正式开幕那天,大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四楼画廊人山人海,30多幅义卖画很快卖光,当天就有40多人表示愿意加入“三毛乐园会”,每月出资救济“三毛”。

  填饱孩子们饥饿的小肚子只是庆龄救济工作的一小部分,庆龄认为食物只能暂时救活孩子的生命,而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要做的事还很多。于是,她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的贫民区建立起儿童福利站和儿童阅览室等,给贫困儿童甚至他们的家长提供无偿的医疗和教育。

  ……

名人风骨垂范千载

  万国公墓名人墓园位于宋庆龄陵园西北角,占地约16.5亩。根据宋庆龄陵园总体规划,在万国公墓内恢复了在“文革”中被平毁的国内名人墓,并归葬了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人士的遗骨。褒扬这些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爱国人士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爱国人士和国际上其他地区的著名爱国华侨,以他们的业绩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从宋氏墓地西行,转过假山,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名人墓园标志牌——一座由山峰和城砖形象构成的黑色花岗石雕塑。山峰寓意着安葬于此的名人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中成就了巅峰般的业绩,城砖则寓意着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已化作中华民族的基石,将感召一代代后人筑起我们民族未来的大厦。

  由标志牌往前,整个名人墓园座落在一片假山环抱的如茵的大草坪上,在周围成片的松柏背景前,各种花木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放眼望去,一座座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墓主的业绩和精神的纪念墓矗立其中,使整个墓园更像是一片花园式的露天雕塑园,满目苍翠,显得安详而宁静。

  万国公墓名人墓园共可建墓99座。经上海市领导和市有关部门批准,从1983年至今,除恢复了在“文革”中被平毁的原葬于万国公墓的辛亥革命早期活动家、由孙中山先生亲题碑名的黎仲实,原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副市长盛丕华和原全国政协委员、金融家周作民的墓冢之外,还陆续迁葬和安葬了抗日英雄谢晋元,复旦大学的创始人、爱国老人马相伯,历经曲折,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杨度,著名外交家颜惠庆,宋庆龄的亲密战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投笔从戎,组织上海市民抗日义勇军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王屏南,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著名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原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三毛之父”张乐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著名京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俞振飞和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医学科学家江绍基共15位著名人士。万国公墓名人墓园已成为宋庆龄陵园内一个重要的教育和休闲的理想景点。

  ……

  1993年11月,名人墓园安葬了为振兴中华而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艺术家代表——“三毛之父”张乐平。

  1985年6月,年近古稀的漫画家张乐平得知自己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后,激动得夜不成寐,手中摩挲着已珍藏了多年的“三毛乐园”徽章,宋庆龄生前对自己的关怀,又一幕幕地浮现眼前:

  那是1949年春的一天,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安娜女士登门拜访,热情地告诉他,孙夫人(宋庆龄)正准备组织“三毛乐园”,要办一个“三毛画展”,为许许多多像三毛一样的苦孩子募捐。张乐平听后,立即把自己保存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等三百多幅画稿全拿了出来,并特意为“三毛乐园”设计了一枚别致的园徽。张乐平还夜以继日抱病赶画了30余幅彩色的三毛生活画,供“三毛画展”上义卖。

  预展那天,张乐平生平第一次见到了他敬仰已久的宋庆龄,一时竟紧张得手足无措。宋庆龄用地道的上海话,亲切地问张乐平是哪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是什么学校毕业?怎么会画三毛的?就像和家人拉家常一样,很快就让张乐平摆脱了拘束。

  “三毛画展”盛况空前,所在的大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内被挤得水泄不通,义卖画转眼间被抢购一空。“三毛画展”共为贫苦的“小三毛”们募得银元三千多元。要知道在当时,3枚银元就足够让一个“小三毛”生活一个月了。画展结束后,张乐平收到了宋庆龄写来的亲笔信:祝贺你画展的成功!这次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真是太辛苦你了,要好好感谢你!张乐平捧着来信激动不已。

  之后不久,张乐平的肺病加重,孩子也被感染上了,又没钱买药。正在万般焦虑之际,宋庆龄派人送来了药品和营养品。张乐平看着一大包奶粉、巧克力、鱼肝油和当时非常昂贵的治疗肺病的特效药雷米封,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这真是雪中送炭的救命药啊!

  想起这些往事,张乐平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画笔: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三毛”手中举着“三毛乐园”徽章,笑得那么无忧无虑。今天的“三毛”们都已经生活在新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三毛乐园”中了。

  张乐平自幼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不得不去当学徒糊口,但他仍然偷闲学画,锲而不舍。三十年代初,张乐平开始创作漫画,并于1935年后创造了“三毛”形象。很快,孤苦伶仃的“三毛”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同情和关注,与当时叶浅予的“王先生”、梁白波的“小蜜蜂”在漫画界呈鼎足之势。“三毛”的艺术形象,经过张乐平六十多年笔耕不辍,已经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和新中国幸福儿童的象征,在国内家喻户晓,并且蜚声海外。张乐平的名字,因“三毛”而镌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张乐平也因而被人们亲切地尊称为“三毛之父”和“三毛爷爷”。

  抗日战争期间,张乐平与上海的爱国文艺工作者组织了抗日漫画宣传队。在周恩来、郭沫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辗转浙、赣、湘、鄂、皖、闽、粤、桂诸省,沿途用漫画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形象地宣传抗日救国。期间,张乐平为此创作了上千幅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乐平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连续创作了《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无情地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对被压迫、被欺凌的苦难儿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张乐平的艺术也由此达到了一个高峰。

  解放前夕,张乐平不顾国民党特务的恐吓,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夜以继日地绘制迎接解放的宣传画,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后,张乐平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儿童事业,用画笔赞美儿童的幸福生活,引导他们天天向上。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也由那个大头细腿,面黄肌瘦的旧“三毛”变成了脸蛋胖乎乎,肢腿实鼓鼓的,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新“三毛”。

  “文革”十年,张乐平被迫辍笔,但当他一旦能重新拿起画笔,就一发而不可收。张乐平忍受着“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折磨,用他颤抖的手,接连画出了《三毛爱科学》、《三毛学雷锋》、《三毛与体育》等连环漫画。赢得了新一代的小读者,张乐平的艺术也再度攀上了新的高峰。

  晚年的张乐平,与台湾以“三毛”为笔名的著名女作家陈平义结父女,促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友好情谊。千里认父,两岸相会,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

  当张乐平纪念墓在万国公墓名人墓园隆重落成时,海内外人士三百多人为他送行。在墓地旁竖立着一尊花岗石雕像,张乐平正慈祥地注视着依偎在他身边的,他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三毛”,仿佛正在思索如何去描绘“三毛”更加灿烂的未来。张乐平生前精心指导的泰山新村“小秃笔”漫画组的2位小朋友代表,为他们心中慈爱的张乐平爷爷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寄托了一代代的“三毛”读者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无尽怀念。

——摘自《缔造未来:宋庆龄陵园》(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2000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