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感召下的警世书

张晓家

 

 

  “三毛”,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人们喜爱这个头上只有三根毛的小流浪儿,而且这一漫画人物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仍令男女老少痴迷,《三毛流浪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连环漫画,已经影响了几代人。

  三毛诞生于1935年,于1938年暂别读者,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复活。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他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破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张乐平在他们跟前站了很久,心里十分难过,但在当时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只能黯然离去。第二天早晨经过那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已经快不行了,一辆收尸车正要把尸体运走。此情此景使一向喜爱孩子的张乐平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颤,他深深地同情着这些流浪儿的悲惨命运。他想到,为何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的生活,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厉的控诉呢?一部传世之作就这样在酝酿中产生了。

  为了画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他知道有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是他们的集中地,便去那儿,坐在他们中间,称呼他们小阿弟,想和他们搭上话。谁知根本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他只好败兴而归,一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冷淡。后来才发现,原来流浪儿们都穿着破衣烂衫,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虽是旧的,可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对他不理不睬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家常穿的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起来,熟悉起来,成了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许多事情,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

  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流浪在街头的三毛由此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每天清晨,许多人争相购买大公报,只为了想早一点知道三毛的遭遇。街头的贴报栏总是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读者,就是不识字的老人和小孩,也要把报上的三毛多看上几眼。一些读者以为三毛真有其人,伸出了救援之手,捐来了钱,送来了衣裳;妈妈带着小孩到大公报馆去,要把玩具亲手交到三毛的手里……

  有一次,漫画中的三毛因为打破了一个花瓶被店主毒打,一位年轻的读者就送来了一个新花瓶,请张乐平转交给店主,好饶过三毛。一位小读者给张乐平先生写信:“三毛今天又饿肚子了,这是姐姐给我买大饼的钱,送给三毛买个大饼吧!”

  不久,三毛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张乐平又创作了多部以三毛为主人公的连环漫画作品:《三毛翻身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三毛日记》、《三毛学雷锋》、《三毛与体育》、《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三毛成了千千万万中国少年儿童的朋友。三毛的故事还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木偶剧、歌舞剧、系列广播、音带、VCD、多媒体光盘。

  王芸生先生在《三毛流浪记》的序言中写到,“《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这也许正是三毛永远让人们怀念的原因吧。

——摘自1999年12月1日《中华读书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