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三毛依然是“国潮顶流”

白清怡

 

 

孙绍波近影

比利时布鲁塞尔漫画博物馆中展出的三毛雕像(新华社资料图)

  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等待签售的队伍从舞台右侧一直排到序厅,孩子们渴望与“头顶三根头发”的三毛相遇。这一经典形象由“三毛之父”张乐平在抗战时期创作,既是“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让儿童在沉浸中感受历史、理解坚韧的期望。

  如今,在上海美术家协会漫画和动画艺委会主任孙绍波的推动下,三毛这一IP通过多元出版策略焕发新生,既保持了历史真实性与抗战精神,也成功吸引年轻读者,实现从历史记忆到当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他的见解也为公众理解“三毛为何永葆青春”提供了深度答案,展现出文化抗战精神在今天的延续与创新。

三毛如何用漫画唤醒一个时代的抗争?

  记者:《三毛流浪记》当时为何引发如此强烈共鸣?

  孙绍波:张乐平先生创作《三毛流浪记》并非偶然,这源于他长期深入民间、体察疾苦的生命经验。据其子张慰军回忆,1947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张乐平在上海弄堂目睹三名流浪儿童围火取暖,次日清晨却发现其中两人已冻死街头。这一悲剧深深触动了他,成为创作的直接动力。

  为真实刻画流浪儿童境遇,张乐平秉持极度严谨的创作态度。他曾穿上破旧衣服,深入上海最混乱的地区,与流浪儿同坐街头、聊天打闹。他桌上始终放着一本《人体解剖学》,以确保人物动作的生动准确,稍不满意便执意重画。正是这种将深切关怀与艺术严谨相融合的创作,使“三毛”超越漫画角色,成为一个深刻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记者:三毛从弄堂顽童转变为抗战象征,是否回应了“孤岛时期”的救亡呼声?

  孙绍波:的确如此。三毛从幽默俏皮的市井形象,逐渐转变为投身抗战的士兵和流离失所的孤儿,正是对上海孤岛时期救亡图存呼声的深刻回应。1937年上海沦陷后,漫画以其直观有力、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工具。三毛不再只是一个虚拟角色,更成为苦难时代的缩影。他以儿童的纯真视角揭露战争残酷、呼唤民族觉醒,既承载对和平的渴望,也彰显艺术在危难时刻的使命与力量。

  记者:为什么漫画成为抗战时期最具感染力的宣传“武器”?

  孙绍波:漫画直观易懂、跨越识字门槛,成为动员全民抗战的犀利工具。漫画家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将日寇的残暴和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如一枚枚“视觉炮弹”轰击敌人心理,激发军民斗志。这些作品不仅记录百姓流离与抗争、凝聚民族共同记忆,更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全民动员,构筑起重要的精神防线。

  三毛的影响力还从纸面延伸至现实。1949年春,在宋庆龄支持下,“三毛原作展览会”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展出《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300余幅原作,并义卖筹款。宋庆龄亲临展览,推动成立“三毛乐园会”,规定每月捐助三块银元即可救助一名流浪儿童。这一创举将虚构角色的命运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证明文艺形象能够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切实的社会实践,使“三毛”超越艺术范畴,成为连接同情与行动的重要变革媒介。

  抗战漫画的影响还远达海外。1938年5月,中国空军执行“人道远征”,两架轰炸机赴日本本土投下大量传单,其中就包含抗日漫画,旨在打击侵略者气焰。在敌后根据地,漫画家以画笔和刻刀为武器,利用简单原料在墙壁创作,与日伪宣传展开激烈争夺,还将漫画制成传单对敌军开展“攻心战”。

  从弄堂孩童到抗战士兵,从流浪孤儿到引发全社会救助行动的文化符号,三毛的演变之路,既是张乐平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写照,也深刻揭示艺术在民族危难时刻所能承载的动员力量与时代使命。

历史不会褪色:三毛如何与Z世代共情?

  记者: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三毛彩绘版,尝试适配新生代审美。但抗战主题的沉重性与娱乐化阅读存在张力,如何避免历史精神被“萌化”消解?

  孙绍波:在信息纷繁的时代,历史题材创作既需运用新形式,更要坚守真实与严肃,深刻传递精神内核。“萌化”或形式创新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能否在吸引眼球的同时,守住历史的灵魂。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之所以成功,正在于既接地气又不失初心。彩绘版严格恪守忠于原作的原则——色彩仅用于增强画面表现力、突出人物情绪、区分故事节奏,并未改变原作叙事基调和人物线条。所有美术工作都建立在绝对尊重原画构图、人物神态和故事内核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仅用于优化清晰度与画面质感,绝非重绘三毛。黑白版与彩绘版并存,也确保了历史真实性不被娱乐化稀释。

  此外,我们通过导读、名家评述等内容强化引导,有意识地帮助读者关注作品的历史语境与精神价值,从源头防止浅表化、娱乐化解读。

  记者:在当代儿童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如何让他们理解几十年前一个流浪孩子的苦难叙事与抗战精神?

  孙绍波:三毛故事之所以跨越80年时光依然动人,在于其核心是人性的温暖与坚韧。正如张慰军所说:“父亲创作三毛,不仅是为了画一个漫画人物,更是想通过这个孩子的眼睛,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人性温度。”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借助创新教育方式打破时空隔阂。2025年推出的《三毛流浪记》(彩绘版)通过数字技术将原作转化为全彩——用冷色调表现困境,暖色调表现希望,增强画面感染力,帮助孩子直观感受历史氛围。配套的导读手册则提供文史背景和阅读指导,辅助家长和教师引导孩子理解历史语境。

  校园中的沉浸式教育同样关键。可通过场景化活动、研学路线、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苦难与抗争,激发共情。三毛故事可融入思政课程,以漫画传递爱国主义与坚韧精神。同时强调三毛在苦难中保有的善良、机智与勇敢,让孩子从中汲取跨越时代的正能量。

  从上海到世界:三毛如何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记者:互联网时代,漫画作为大众视觉艺术形式,是否还具有传播思想、动员公众、形成社会合力的功能?

  孙绍波:在新时代背景下,漫画不仅没有削弱其大众传播与情感动员的功能,反而凭借直观性、跨文化性与易传播性,在新媒介环境中持续焕发生机。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系列,正是漫画“借共情实现动员”这一核心机制的深刻体现。

  更重要的是,“三毛”并非一个说教符号,而是一个令人怜爱的孩子形象,使读者自然产生共情,进而将情绪转化为对社会、战争及腐败等问题的批判与反思。张乐平先生以幽默图像表达深刻悲剧的“黑色幽默”手法,让批判更易于被接受,并在笑声之后引发更深沉的思考。

  历史的真实性需要被虔诚守护。它绝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尊严源于对史实的尊重。漫画等艺术形式凭借直观、易传播的特性,能焕发出强劲的情感动员力。

  记者:联合国将《三毛流浪记》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推荐书单,其“反战”“反贫困”议题如何从民族叙事升华为人类共识?

  孙绍波:《三毛流浪记》因其对旧社会流浪儿童悲惨生活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刻描绘,成功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推荐书单。这标志着三毛已超越民族叙事,升华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精神财富和文明共识。

  三毛的故事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但他所代表的“战乱下的童年”“极端贫困”以及“对尊严与和平的渴望”,却是跨越国界与时代的普世议题。世界任何遭遇战争与贫困的地区,都有无数的“三毛”,这使该形象得以在全球引发强烈共鸣。

  三毛的经历与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尤其在消除贫困、促进和平与正义等方面。联合国正是借助这一感人形象,向全球生动诠释这些目标的核心意义:为了世界上每一个不应再出现的“三毛”。

  三毛的升华路径可概括为:从民族苦难的真实叙事出发,借助无字漫画这一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捕捉人类共通情感,切入贫困、战争、不平等等全球性议题,最终展现出被世界广泛认同的坚韧、乐观的人类精神。这使他从一个中国漫画角色,成长为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符号,其故事也因此具有了永恒价值。

  记者:您参与策划的“科学漫画特展”覆盖39国。跨国巡展是否可视为新时代的“文化战线”?

  孙绍波:漫画凭借生动的视觉语言和幽默讽刺的表现力,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尽管不同文化对讽刺与幽默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漫画因其通俗性与接地气的特质,成为“地球村”中实现无障碍沟通的理想媒介。

  近年来,上海策划了一系列国际漫画展览,积极融入全球对话。例如面向全球征稿的“生肖艺术大展”,邀请外国漫画家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文化理解的多元性;以“非遗”为主题的“丁聪国际漫画插画展”,则鼓励各国创作者描绘自己国家或心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场全球文化盛会。此外,“上海国际科学漫画特展”围绕科技与生态主题,以幽默笔触呈现科学的多彩面貌。

  这些实践表明,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用国际通行的漫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们当代漫画人应当努力做好并且能够做好的事。

——摘自2025年第9期《上海支部生活》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