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说“三毛之父”张乐平

 

 

  有人说,中国的男女老少心里都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三毛,让一代代人存蓄童心。无论你是从幸福中一路走来,还是面临人生不如意,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只要翻开“三毛”漫画,就可以做一个热泪盈眶的孩童。今年是“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诞辰115周年,画此追忆。

漫说张乐平轶事

  为积极参与反对军阀、迎接北伐军的进步运动,17岁的张乐平毅然选择返回家乡,在宣传队中画了大量“打倒军阀”的宣传画。

  20世纪30年代,刚满20岁的张乐平开始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这些作品大多取材自市井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各色人物,如舞女、黄包车夫、街头乞丐等。

  1935年,张乐平创作了“三毛”这一经典形象,让大家认识了这个出身贫困却乐观向上的小男孩。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则通过三毛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1949年,《三毛流浪记》被改编成电影上映,由赵明、严恭执导。影片保留了漫画的核心情节,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丁聪对于好友张乐平的漫画评价非常高,他说张乐平笔下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气十足,变化多端,画的小动物也都生动活泼,情趣可爱,还擅长处理人物众多的大场景漫画。“我佩服他的画构思巧,技巧高,可他从来不以此傲人。”

  张乐平心怀悲悯,曾在文章里写道:“我每次新到一个地方,甚至我每天离开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条大街上,我都可以看见我所要创作的人物。他们永远是瘦骨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更谈不上享受温暖的家庭之乐与良好的教育。”

  张乐平先生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孩子为题材,他曾经说过:“我是画漫画的,画了许多儿童漫画,也画了不少成人看的漫画,大家总喜欢称我是儿童漫画家,我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号。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他与孩子们在一起活灵活现的神态表情,源于他的内心世界全在孩子们和百姓们的身上,这就是张乐平受大众追捧和热爱的原因,也是他成功的基础。

  张乐平对待朋友非常大方,即使是颇具收藏价值的古画,他也能大方地送人,很多画家都领教过他的豪爽。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张乐平、颜文樑、贺天健、丰子恺、林凤眠、张充仁(从左至右)在一起看古画的场景。

  夏衍的“二流堂”里,张乐平、华君武、廖冰兄是常客。移居北京后,他们的南腔也并没有变成北调。他们一辈子经历过很多曲折,但骨子里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味,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因为幼时喜欢漫画《三毛流浪记》,就给自己取了个别名“三毛”,并以这个别名而闻名于世。

  中国台湾漫画家蔡志忠首到内地时,在华东医院拜访他仰慕已久的张乐平先生。

  1992年9月28日晚6时,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漫画/赵曙合

编辑/穆 兰

编审/洪 琥 钟玉

——摘自2025年7月20日微信公众号《讽刺与幽默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