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有约】永远的三毛 勇敢的战士

记者 周伟达 通讯员 盛忆婷 摄影 记者 王蓉 张启帆

 

 

【现场】

  “三毛里格三毛/流浪里格流浪/赤脚走过马路里格弄堂……哪一天哪一天/我有吃有穿有住有钱/不再流浪流浪……”11月27日10时,随着《三毛流浪记》电视剧主题曲《三毛里格三毛》响起,“永远的三毛 勇敢的战士”纪念张乐平先生诞辰112周年活动在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嘉兴市委组织部、嘉兴市委宣传部指导,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海盐县委组织部、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合办。

  张乐平(1910.11.10—1992.9.27),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黄庵头村,我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我国儿童连环漫画和原创无文字长篇连环漫画的开创者,其创作的“三毛”漫画家喻户晓,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张乐平先生之所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敬重,是因为他身为“平民画家”,始终将“人民与美”作为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呼吸。当天的纪念活动融合舞台剧、影视歌曲、漫画展、访谈、讲座等多种形式,有力呈现了张乐平先生爱国爱民、乐观旷达、专业专注的精神品格。

“张乐平先生画下三毛的同时,也画下了自己”

  张乐平幼年家境贫苦,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在艰苦的环境中习艺作画。1925年创作生平第一幅漫画讽刺北洋军阀。192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画广告,为教科书和小说画插图,设计时装等。1932年,已经有媒体将张乐平列入“海内第一流名画家”。1932年“一 ·八”事变,正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广告部当绘图员的张乐平从此将主要精力投入漫画创作,很快在漫画界崭露头角。1935年创作的三毛,成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一。

  抗战爆发后,张乐平任救亡抗敌漫画宣传队副领队、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委员。1939年春漫画宣传队兵分两路,他担任其中一队队长奔赴前线,并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还主编《漫画旬刊》等刊物。1942年春漫画队被迫解散后,仍坚持抗战漫画的创作,主编《大同漫画》等。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任全国漫画家协会理事,陆续发表了一些针砭时弊、讽刺腐败的作品,又先后创作了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引起社会极大反响,这两部作品流传至今,成了我国影响最大的连环漫画,并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当天上演的舞台剧《永远的三毛 勇敢的战士》中“青年张乐平”发自肺腑的一句台词,也是张乐平先生作为漫画家的良心写照。舞台剧通过少年张乐平在家乡海盐的沙滩作画,去上海做学徒打工,青年张乐平关心民族命运和百姓疾苦,在嘉兴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创作《三毛流浪记》,迎来新中国等人生片段,勾勒出张乐平先生爱国、勇敢、善良的精神气质。不少观众为少年张乐平懂事地为家分忧、青年张乐平敢于以笔为枪揭露社会不公、用三毛精神去激励鼓舞人心等场面流下了热泪。

  特地从嘉善赶来的李广玉是张乐平先生的忠实读者,还带来了收藏多年的三毛主题明信片,“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三毛流浪记》的连环画,今天看了剧以后拉近了与张乐平先生的距离,不仅了解了他艺术上的事情,也了解了他生活上的事情,我看得有点流泪,旧社会是那么黑暗,老百姓过得那么苦,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心里很感恩。”

  《永远的三毛 勇敢的战士》舞台剧由黑盒子剧社排演。“在排演过程中,我们研读了与张乐平先生相关的传记书籍,实地走访了张乐平纪念馆,深入了解先生丰润的一生。”该剧导演张波坦言,“呈现一出舞台剧,不仅要将名人为人知晓的一面告诉人们,也要努力将名人不为人知晓的一面演绎出来,他们的成长给我们启迪。”饰演青年张乐平的舞台剧演员蒋谷川谈道,“张乐平先生在苦难中有乐观、开朗、勇敢的精神,三毛也具有这样的品质,某种意义上,张乐平先生画下三毛的同时,也画下了自己。”

  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大师有约原创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品牌最具显示度、辨识度的名片,我们会继续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嘉兴名人的故事,让更多人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大家的爱乡、爱国之心。”

  观众姜兴旺观剧后联想到小学时学校组织观看《三毛从军记》,那时候对苦难没有较深的感受,“长大以后更加佩服三毛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精神,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善良的本心坚强地活着,这让我明白苦难不能击倒一个人,反而更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张乐平先生塑造了三毛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令人敬佩。”

  当天还举行了纪念张乐平先生诞辰112周年个性化邮票首发仪式。之后,张乐平之子、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慰军带领大家参观《三毛流浪记》主题展,并亲自讲解。主题展设在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将持续三个月。

“画画,胆子要大;做人,胆子可以小一点”

  “我的确非常想念我的父亲。”张慰军在看完舞台剧后哽咽着说,“我特别激动,看剧的时候眼泪都掉下来了。有人说一般小孩子的偶像是自己的父亲,到了年长以后,他会慢慢改变,把世界上其他优秀的人当作偶像。但是我是反过来的,我小时候还不太懂,父亲去世以后,我整理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为人,直到中老年以后才越来越佩服他,他是我的偶像。”

  张慰军回忆小时候跟着父亲画速写,“我父亲一直认为我胆子太小,不够大。他反复说,画画,胆子要大;做人,胆子可以小一点。”在张慰军印象中,张乐平先生的速写本是随身带的,他的包里永远有纸和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父亲能够画得这么好,一方面是他有天赋,最主要是他很勤奋,我就做不到。”

  张乐平先生是善良的,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也爱普天下的孩子。曾经有人问张乐平先生:“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有什么诀窍吗?”他想了想回答:“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这份爱倾注到笔端,就是一幅幅诸如“三毛”系列的漫画,落实到实践中,帮助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人。

  “我父亲对孩子的爱非常淳朴,我在收集他的作品时发现,他从年轻时就开始画儿童的作品,到后来也一直在发表关于儿童的画。父亲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到少年宫,到学校,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他还帮助了很多小孩。”张慰军的大哥有个小学同学是孤儿,我父亲知道后就把他带到家里住。生活中还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张慰军记得有一个流浪儿童和父亲是朋友,也姓张,他常到家里来看父亲,直到后来他去了内蒙古,才断了联系。父亲去世以后,葬在宋庆龄陵园,有一次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处长通知张慰军,有一个中年妇女在父亲墓前哭,他上前去问。那个中年妇女是从西北过来的,说以前受过父亲的帮助,来表示感谢。“父亲帮助别人以后,他自己也不留姓名的,有些也没和家里人说。他在待人接物及为人处世方面,有一种发乎内心的善良。”

  在张慰军眼中,父亲张乐平还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抗战爆发后,侵略者过来了,父亲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海比较舒适的生活,走上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宣传,画抗战漫画。抗战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他本身也是从平民角度画画的,抗战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要为老百姓说话的信念。”

  张乐平的艺术造诣不仅限于漫画,“我父亲年轻时设计的时装,我前段时间给如今的时装设计师看了,他说这些时装到现在还没过时,父亲画的时装就连褶皱的地方都非常到位。”张慰军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桌子上放着两本书,一本是《艺用人体结构》,还有一本是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父亲画的白描的古装人物,线条非常流畅。虽然我父亲自己也承认是儿童漫画家,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动漫艺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设计者孙绍波生动回忆了与张乐平先生的故事,“我是1962年生人,是看着三毛长大的。我们那时不光是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精神产品更匮乏。我是1969年上学的,在我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没有什么书可看,有一次在我父亲的书架上找到一本《三毛流浪记》、一本《三毛从军记》,从此这两本漫画书陪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少年,以至于在我小学毕业进入中学时,这两本书已经被我翻烂了。”

  1978年六一儿童节,孙绍波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五原路288弄3号,第一次见到张乐平先生,“先生给了我一本新出版的《三毛流浪记》,扉页上写了‘绍波小朋友留念’,我珍藏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新民晚报社创办《漫画世界》半月刊,孙绍波成为其中编辑,张乐平是主编,两人成为了同事。孙绍波常去找张乐平清样、签字。“有一次,张先生说:‘很久没有看到你的画了。’我说:‘进入报社以后,接触到海量的漫画,自己突然不知道怎么画了。’张先生说:‘画自己的东西就好,不要被别人影响。’先生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如醍醐灌顶,看再多的东西也只是参考,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去创作。”如今,孙绍波坦言一回忆起先生就浑身发抖,容易激动。

  “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是深入人心的,可能小朋友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一听说三毛,那几乎是家喻户晓。三毛形象立意明确,以少年儿童为形象能够打动每个人柔软的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艺术的生命是无限的,一部《三毛流浪记》给中国文化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漫画家协会主席陶小明看来,张乐平参加抗日宣传队,画抗战漫画,激励大家,鼓舞民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先生不仅是儿童画家,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大家,他的水彩、水粉、造型艺术都是一流的。我在张乐平纪念馆看过他的作品,那个水平真的非常高,叹为观止,无法超越。”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反映生活、评判社会的“平民画家”

  “很高兴在嘉兴,在这个我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向大家讲述我父亲和他笔下的三毛的故事。”11月27日14时35分,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的南湖·初心讲堂,张慰军以一句亲切的开场白,与家乡父老分享父亲的的故事。

  大多数人知道张乐平是因为三毛,知道三毛又大多是通过《三毛流浪记》。“其实画三毛只是父亲作品中的一部分,《三毛流浪记》又是他画三毛的其中一个主题,所以大家如果只知道《三毛流浪记》,并不是完全地了解我父亲。”张慰军当天的讲座以《张乐平与三毛》为主题,作为线索串联起整场讲述。

  张乐平先生最为人知的身份是“三毛之父”,又因作品都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反映生活、评判社会,所以被誉为“平民画家”。除了漫画,他的作品还涉及年画、连环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中国画等,显示了较为全面的艺术水准。

  目前发现张乐平先生最早的作品,是发表1929年4月10日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刊头画。最早的三毛作品,发表在1935年7月28日的上海《图画晨报》上,张慰军讲述了父亲笔下最初的三毛是“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孩子,他有家庭,有爸爸妈妈,活泼可爱,有时候喜欢调皮捣蛋,有点讽刺、幽默、滑稽的味道。”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乐平先生创作了《全部三毛上前线》,积极动员人们参军。他本人也投入到抗日救亡宣传中,初期三毛的创作暂告一个段落。抗战期间,他创作了《没有眼睛的炸弹》《游击队员的背影》《抢救伤员》《严阵以待》《抢修赣南机场》等作品,以笔作枪,抨击侵略者,号召全民抗战。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先生根据抗战期间的见闻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这是我国第一部无文字的长篇漫画,与此后创作的《三毛流浪记》被誉为“没有文字的文学巨著”。

  1947年初,张乐平先生看到了流浪儿童被冻死在街头的场景。“那时候父亲没有能力去帮助一个又一个流浪儿童,只能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怒表达在笔端。”当时,张乐平受到恐吓,张慰军说,“为了安全起见,父亲、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姐姐住到嘉兴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用心创作《三毛流浪记》,每次画很好以后,由嘉兴火车站的乘务员带到上海,《大公报》派人在车站接收画稿。”

  《三毛流浪记》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儿童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抨击了腐败的国民党,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共鸣。1949年4月,张乐平先生举办三毛原作画展,义卖了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作品,配合中国福利基金会筹款创办“三毛乐园”,帮助贫苦儿童。

  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先生创作了《妈妈安心去生产》《南京路上风光好》《祖国万岁》等反映时代发展的作品。而在《三毛今昔——同是儿童节》《三毛与体育——幸福的童年》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三毛与时代共成长,过上了新生活。

  “1992年1月,我父亲生前发表最后一幅作品,是为‘三毛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史知识竞赛设计的三毛赛标。”张慰军说,“虽然父亲一生的作品不止于三毛,但确实他与三毛的情感无法分割。”

  《三毛流浪记》不仅入选“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还荣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世界无字书“特别荣誉奖”,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的推荐书单。

  如果三毛注定不朽,那么乐平也必将永生。

——摘自2022年12月2日《嘉兴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