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和他的“三毛”

柯兆银

 

 

年轻时的张乐平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三毛”,发表在1935年7月28日的上海《图画晨报》

《三毛的大刀》(1938年)

1938年长沙大火前夕,张乐平在街头作画

张乐平自画肖像

女作家三毛(中)和张乐平、冯雏音夫妇在一起(1989年4月)

张乐平在创作

入选联合国首届“无贫穷”可持续发展图书俱乐部阅读项目的加汉语注音版漫画《三毛流浪记》

 

 

  中国绘画史丰富多彩,绚丽夺目,其中漫画以其独特的风采卓然不群,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外顶尖的漫画家,如丁悚、丰子恺、黄文农、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和萨巴乔等,云集上海,创造了三毛、王先生、蜜蜂小姐和牛鼻子等漫画人物,万紫千红,蔚为壮观。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回眸漫画史,只有张乐平的“三毛”漫画,超越时空,至今仍然受到热烈追捧。

  张乐平是如何创造“三毛”的?有多少个“三毛”?“三毛”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笔者采访了张乐平的第四个儿子张慰军,了解张乐平创作“三毛”的前前后后。

“三毛”在夏天诞生了

  1935年7月28日,读者打开《晨报》副刊《图画晨报》,惊喜地看见一幅四格漫画《三毛》,主角是个脑袋圆圆的小男孩,头顶摇曳着三根头发,没有文字,画家署名张乐平。 

  张乐平创作的第一幅“三毛”漫画诞生了!

  这时,张乐平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张乐平,原名张昇,191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张乐平经常帮母亲描图绣花,渐渐地能够画出一手好画。张乐平的小学老师陆寅生毕业于西湖美专,是张乐平绘画的启蒙老师。1923年,北洋军阀曹锟为了当上总统,就用钱收买国会议员的选票,谁投他一票就送大洋5000元。陆寅生老师以此为题材,指导张乐平画一幅政治漫画。在陆老师指导下,13 岁的张乐平创作了一幅名为《一豕负五千元》的漫画。这是张乐平画的第一幅漫画,在当地引起小小的轰动。

  第二年,张乐平的母亲病故,家庭愈加困难。他小学刚毕业就来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当学徒。张乐平在社会上艰苦谋生,1928年18岁时,他在姐夫资助下进入上海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学画,一年后离开学校。他日夜打两份工,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在印刷厂打工,还常常为教科书画插图。  

  1926年,著名画家丁悚搬入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在家门口挂出了漫画会的招牌,许多画家频繁来此聚会,张乐平有幸加入其中。

  “漫画会有丁悚、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黄文农、鲁少飞等好多人,常常聚在一起探讨漫画。当时丁悚先生的儿子丁聪还是中学生,父亲比他大六岁,父亲比叶浅予小六岁,接触比较多,曾经与叶浅予合作画《明光麻纱》时装设计书。”张慰军说,“父亲在漫画会认识很多漫画家,在他们的鼓励下,父亲开始走上了漫画创作。”

  1929年年初,张乐平在上海报刊上首次发表漫画作品。进入30年代,张乐平经常在《社会日报》《时代漫画》《申报》《新闻报》《上海漫画》《中国漫画》等发表作品,成为上海滩专职漫画家。1936年8月,全国漫画家协会筹备会议在上海召开,张乐平以最年轻的上海代表身份,当选为全国漫画家协会的筹备委员。

  “三毛”的出生,获得读者的热烈欢迎,张乐平很受鼓舞,创作激情喷发,连续不断地推出三毛画。自1935年至1937年,他画了200多幅三毛漫画,刊登在上海20多家报刊。三毛,一个上海普通人家的顽童,以其顽皮、幽默、天真又有点正义感,还富有童趣的个性形象,走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走向全国的千家万户。

抗战炮火下的“三毛

  就在“三毛之父”张乐平激情创作三毛的时候,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当天晚上,上海的漫画家聚集开会,迅速成立了由叶浅予、张乐平、胡考、特伟、席与群、陶今也和梁白波7人组成的救亡漫画宣传队。8月31日,他们从上海西站出发,前往南京。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白天在街头画宣传画,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宣传册。
们在湖北武汉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引起巨大的轰动,张乐平是该画的主要起草人。

  当时,张乐平还是念念不忘三毛。他1938年在武汉,挤出时间画了几幅三毛漫画,《三毛的大刀》《三毛的爸爸》《游击战争》《从敌人的枪刺下逃出的三毛》。上海弄堂里顽童投奔前线,杀敌卫国,躲在水缸里开枪射击敌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创作的《三毛的大刀》,画的是三毛去参军,被笑人还没有刀高,于是三毛就举起大刀,一口气砍倒了两棵大树。”张慰军说。

  1938年5月20日,中国空军两架轰炸机从武汉起飞,奔袭日本本土。飞机携带的不是炸弹,而是200多万份抗战传单,许多传单上配有漫画宣传队创作的漫画。传单纷纷扬扬飘向日本的长崎、福冈、久留米和佐贺等地,日本为之震动;后来,张乐平在广东成为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一员,定期把抗日漫画交给美军,他们将漫画配上日文印成传单,飞到敌占区及日本本土空投散发。抗战胜利后,航空队邀请张乐平赴美,张乐平谢绝了。

  抗战八年,张乐平和他率领的漫画宣传队,走过南京、汉口、长沙、桂林、广州、上饶、赣州、屯溪等地,用笔用漫画,为全国抗日呐喊。

   “回想当年我们在警报频频的声音中仍然闭窗秉烛作画的情景,至今犹觉热血奔涌……我这个漫画兵从1937年画到1945年,经历了抗战的全过程,武器就是一支画笔。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作品,虽不成熟,笔底的感情却是真挚的。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张乐平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有感慨地说。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张乐平在广州搭乘飞机回到了阔别八年的上海。消息传出,报刊编辑纷纷向他约稿。《海风》期刊写道:“他在过去吸收着广大读者的长篇漫画《三毛》,能不能再和读者相见?”

《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喷薄而出

  在编辑和读者的期待中,张乐平回到上海的第一个系列作品《三毛从军记》问世了。1946年5月12日至10月4日,《三毛从军记》 在《申报》连载,1947年2月出版单行本。

  《三毛从军记》描绘了一个小兵眼中的战争,它是中国第一部无文字的长篇连环漫画。其情节合理又不失夸张,笔法精致,风格诙谐幽默,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三毛的命运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父亲在《三毛从军记》的最后一幅画画了一个V字,这个V字表示胜利,但是它却是由坟墓组成的,左边是荒芜的田野,右边是萧条的城市,”张慰军说,“父亲表明他非常反对战争,因为战争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张乐平还创作一部连环漫画《三毛外传》,1946年11月4日至1947年1月9日在《申报》上连载。三毛再度成为顽童,他闹也了许多有趣和可笑的故事,让人喜爱不已。

  张乐平的笔没有停,三毛的故事还在继续。

  1947年年初一个晚上,张乐平下班后顶风冒雨往家赶,走在乌鲁木齐路上途经一个弄堂时,忽然看见三个流浪儿——他们穿着薄衣,光着两只脚丫子,浑身发抖,围着一个小火罐在烤火。

  张乐平停下脚步看着,眼眶湿润,最后悲哀地离开了。整整一个晚上,他脑海里始终浮现出三个孩子浑身发抖的情景。第二天上班路过那条弄堂,张乐平特地停下来细看,发现两个孩子惨死路边,另外一个孩子不见踪影。张乐平望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尸体,忍不住放声大哭。

  张乐平决心为流浪儿童呼吁,创作新的三毛形象。

  张乐平穿上破旧衣服,怀揣大饼前往郑家木桥等孤儿的集中地蹲守,听他们讲述悲惨身世。眼前有流浪儿在闪现,内心有感情在奔涌,脑海中有灵感在跳跃,张乐平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

  1947年6月15日起,《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流浪儿三毛的悲惨命运,拨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弦。读者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读者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许多人跑到报社给“三毛”捐款捐衣服。有一个苏州小学生写信给张乐平,说张乐平先生你太残忍了,你又让三毛饿肚子了。他表示,“今天我决定我早饭不吃了,我把我父母给我吃早点的钱我寄给你,你让三毛吃一顿饭吧!”

  “父亲创作《三毛流浪记》的时候,居住在吉祥街40号3楼,就是今天江西南路近金陵东路那儿。为了躲避干扰,也是为了节省开支,全家搬到了浙江嘉兴,住在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三毛流浪记》一大半画稿是在那儿创作的。每过几天,父亲或母亲就把画稿带到火车站邮局,寄到上海大公报馆,或者请列车员带到上海,有时候父亲亲自把画稿送到上海。”张慰军说,“父亲伏案创作,积劳成疾,患上肺病,当时是一个无药可治的绝症。父亲不忍放下手中的画笔,边咳血边创作,最后坚持完成了《三毛流浪记》。父亲一共画了200多幅画,到1948年10月份,《三毛流浪记》基本上完成了。”

  “《三毛流浪记》有一段三毛在印刷厂当学徒的经历,父亲也在印刷厂做过学徒。他说过,‘我画三毛其实就在画我自己’。”张慰军说。

  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连载,上海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报纸,看看三毛的命运怎么样了。

  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张乐平发表了最后2幅画,《三毛流浪记》前后共刊出256幅漫画。

  许多作品风行一时,可很快就被时间所淘汰了,《三毛流浪记》风行一时,却成为传世之作,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三毛呈现新面貌

  1949年5月,中共建政,张乐平的命运和他笔下的人物“三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乐平的变化是,他与米谷、沈同衡、张文元一起筹办漫画期刊《漫画》,长期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他工作单位先后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解放日报社和少年儿童出版社。

  张乐平笔下三毛的变化是,不再瘦骨嶙峋,变得饱满而健壮。

  他创作的《三毛的控诉》,于1951年1月1日起在《大公报》上连续刊登;他创作的长篇连环漫画《三毛翻身记》,于1951年5月5日起在《解放日报》上连载。

  后来,张乐平经常创作三毛组画,其中《三毛日记》于1956年8月19日开始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刊登。他创作了《三毛今昔》,于1959年5月30日开始在《解放日报》陆续刊登;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三毛今昔》单行本,成为全国畅销书。

  1962年6月1日起,《解放日报》连载《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后改名《三毛迎解放》)的长篇连环漫画。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爆发了,张乐平和他的三毛,也遭遇了暴风骤雨,那是张乐平最痛苦的10年时光,也是不见三毛踪影的10年岁月。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有一次对父亲说,如果当年去美国,我们家不至于这么惨了。从来脾气特好的父亲生气了,他说,‘我如果去了美国,就没有《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了。”张慰军说,“我长大后才明白,这两部作品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

  10年“文革”结束,张乐平重新拿起画笔,三毛重新露面。张乐平又恢复了繁忙的社会活动,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顾问,《漫画世界》期刊主编。

  1977年6月1日,《解放日报》刊登组画《三毛学雷锋》,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三毛归来了!

  张乐平还创作了一系列三毛连环漫画:《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等,三毛成为广大读者常来常往的朋友。

  1983年起,张乐平不幸患上帕金森氏症,双手颤抖,可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创作三毛。1985年10月22日,张乐平创作完最后一部三毛系列连环漫画《三毛学法》,在《民主与法制》画报创刊号上开始连载。

  至此,三毛的连环漫画落幕了。从1935年画三毛,到1985年画完最后一部三毛系列漫画《三毛学法》,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张乐平从25岁的小伙子到75岁的白发老人。

  张乐平还是心系三毛,不能画连环漫画,就画一些单幅三毛漫画。1990年1月1日,《新民晚报》第一版刊登他的一幅“三毛迎新图”。1992年1月15日,张乐平在“三毛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史知识竞赛的赛标三毛画像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幅三毛画。

  同年,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三毛之父”张乐平离去了,三毛的生命也停格在那个时刻,世间再无新三毛。

“三毛之父”张乐平和读者三毛的奇遇

  张乐平的三毛,获得了中国几代读者的喜爱,也产生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张乐平和台湾作家三毛的交往就是一段佳话。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作家姚雪垠和画家黄苗子先后告诉张乐平,他们在新加坡开会遇到了台湾女作家三毛(陈平),她让他们向张乐平问候,并转告她笔名三毛的来历。作家三毛以《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作品闻名于世。原来,作家三毛在3岁时,手中捧着的第一本“孩子书”就是漫画人物“三毛”。她看了《三毛流浪记》,又看了《三毛从军记》,看到了社会的冷酷无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她写作的时候,选择笔名时就用了“三毛”。

  张乐平很高兴,多喝了几杯酒。他喜爱酒。

  1988年夏天,三毛委托在武汉《长江日报》工作的外甥女袁志群,赶到上海华东医院给张乐平送上她的亲笔信。

  “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三毛在信中说。

  张乐平激动万分,尽管因病手抖不能写信,立即给三毛口述回信。过了几天,袁志群又来到医院,张乐平画了一张“三毛”画送给三毛。

  从此,上海张乐平和台湾三毛书信来往,彼此还互赠照片。

  台湾三毛决定到上海来看望“三毛之父”张乐平。

  “1989年三毛来大陆,”张慰军回忆说,“当时我在香港工作,我在香港机场举着一幅巨大的三毛漫画迎接三毛。4月5日晚上,我和她同机到达上海。”

  张乐平在五原路288弄口等待三毛的到来,两人见面像是亲人重逢。三毛给张乐平的礼物是她的新作《我的宝贝》一书,她在扉页上写道:“这本书为作者亲自带入大陆第一本。十一亿中国同胞中,仅此一本。”她还写道:“爸爸,谢谢您创造了我的笔名。”

  当晚,三毛住在在张乐平卧室隔壁房间。三毛到上海的第二天中午,趁张乐平夫妇午睡,悄悄地溜出去寻找书摊,看看有没有《三毛流浪记》出售。

  “父亲说,相处四天,三毛的性格脾气乐观、倔强、好胜、豪爽、多情而又有正义感,有时又显出几分孩子气,这倒真有几分象我笔下的三毛。”张慰军说。

  那天分手,张乐平夫妇和三毛紧紧拥抱,当她坐进轿车,隔车窗相望,张乐平流出了眼泪。

  第二年1990年,三毛再度来沪看望“三毛之父”,在张家住了一周,每日下午将住院的张乐平从医院接回家,陪他喝酒和聊天。

  “仅仅过去了一年,传来三毛逝世的噩耗,父亲和母亲失声痛哭。父亲含泪说道:‘我画了一辈子的三毛,没想到画出一个女儿来,现在又没有了!’”张慰军说,“父亲说,人生相聚纵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只要留住了情,也就拥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三毛”的影响穿越时空

  张乐平创作的儿童漫画“三毛”,为什么能够获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如此喜爱呢?

  “有人问父亲有什么诀窍吗?父亲说,‘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张慰军说。

  张乐平的“三毛”在国内影响巨大,出版了100多种漫画版本,多年来每年的发行量达100万册,还被改编制作成电影、动画片、电视剧、舞台剧等,“三毛”在国外的影响如何呢?

  张慰军兴致勃勃地介绍道,2014年,法国FEI 出版社出版《三毛流浪记》法文版。FEI 出版社负责人说:“三毛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以后,英文、韩文、越南、意大利、西班牙文版等多种文字版本的三毛系列漫画相继出版。

  2015年,在世界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上,评审委员会将文化遗产奖授予《三毛流浪记》法文版。

  “我父亲1935年创作这个人物到今天已经80年了,能够得到这个奖,我想我父亲在天上会非常高兴。”张慰军在颁奖现场说。

  张慰军领奖后访问比利时,在布鲁塞乐艺术博物馆碰见一个馆长,送了他法文版《三毛流浪记》。张慰军在观展,那个馆长激动地跑了过来,“我看了一部分内容就激动了,我邀请张乐平的作品来我们博物馆展览。”

  2018年3月26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世界无字书大奖评委会授予中国画家张乐平先生“特别荣誉奖”,这是中国画家第一次获得世界无字书大奖。

  “意大利世界无字书大奖评选的图书,一是要求画家还在世,二是尚未出版的无文字图画书。父亲已经逝世,并且作品早已出版,可是评委会破例地给我父亲颁奖。评委会的颁奖词说,‘张乐平先生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艺术成就,更因为他有一颗对社会底层的仁爱之心’。”张慰军说。

  2019年4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发布首批中国3种图书推荐书单,两部是文学作品,仅有一种是图画书三毛。

  2022年4月,英国伦敦推出超人和英雄漫画展,展览9个国家的原创艺术作品和漫画作品,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入选。

  张乐平因“三毛”不朽,“三毛”因张乐平永生!

——摘自2022年11月《浦江纵横》,总第250期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