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行三十年,人间犹念“三毛之父”张乐平

周伟达

 

 

图片除署名外由张乐平纪念馆提供

张慰军代表张乐平纪念馆接受图书捐赠。 摄影 王鑫丽

  “午后的阳光透过了我家西窗一格一格地洒在地面。从不远处的学校断断续续飘来做眼保健操的音乐。已经患帕金森氏病的老父亲靠在那张歪了腿又用铁丝绑直的藤躺椅上,闭着双眼,微微颤抖的右手空握如执笔,随着眼保健操的节奏顺时针旋转着……”这段细腻的叙述出自张慰军,描写的是他的父亲、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即便至暮年患帕金森氏病,仍眷念着作画。

  1992年9月27日,张乐平逝世。

  2022年9月27日,来自沪浙两地的漫画家、艺术评论家、媒体人以及张乐平的亲友等齐聚先生的家乡海盐,举办“童心未泯——纪念张乐平先生逝世30周年画展”并座谈,以作追思与缅怀。

  远行三十年,人间犹念“三毛之父”张乐平。

“勇敢的战士”和“永远的园丁”

  1910年11月10日,张乐平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黄庵头村张家门,那是濒临杭州湾的一个小村落。张乐平家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张舟若是乡村小学教师,由于薪水微薄,母亲朱书做女红贴补家用。

  朱书擅长刺绣和剪纸,张乐平耳濡目染,在母亲的熏陶下,得到美术的启蒙。再大一些,他就跑到杭州湾畔的海边,拿着树枝在海滩上画画,画下张牙舞爪的龙、昂首奔腾的马和逗人喜爱的娃娃。回家以后,他便从父亲处取了纸笔,继续练画。

  张乐平在作画上是有天赋和态度的。1923年,他在小学美术教师陆寅生的指导下创作了第一幅漫画,讽刺北洋军阀,老师为画取名《一豕负五千元》,并挂在壁板上。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又根据老师编成的工人故事,完成连环画,被拿到海盐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宣传,这也是他第一部连环画。

  1928年,张乐平在姐夫资助下进入上海一家私立美术学校学习。1929年,张乐平就职于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画广告,为教科书和小说配插图,甚至还设计时装,同时也没有放弃画漫画。20世纪30年代,那是漫画发展的繁盛期,青年张乐平创作势头很猛,创作的大量漫画发表在《申报》《新闻报》《时代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大众画报》等刊物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1935年7月28日,《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出现了一个大脑袋、圆鼻子、头上长着三根毛的艺术形象,那便是“三毛”。张乐平将之创作成连环漫画,三毛的影响逐渐扩散到全国。当时,张乐平不过20多岁。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青年张乐平参加救亡漫画宣传队,通过漫画等作品激励广大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文史学家魏绍昌说:“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沪、苏、鄂、皖、浙、湘、桂、赣、闽、粤诸地,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抗战已经胜利,张乐平回到阔别八年的上海,继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之中。1946年1月起,暌违多年的三毛形象又出现在《海风》等刊物上,内容讽刺社会,针砭时弊。当年5月12日至10月4日,《三毛从军记》在《申报》连载。

  艺术家是有同理心与悲悯之情的。1947年初,张乐平目睹冻死在路边的骨瘦如柴的流浪儿,一部满含眼泪与悲悯、呼唤和平与爱的作品《三毛流浪记》进入酝酿状态。1947年6月15日,《大公报》刊载《三毛流浪记》第一幅漫画,此后连载至1948年12月30日,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刊载了最后两幅。彼时,上海物价飞涨,加之受到威胁恐吓,张乐平一家从上海搬至嘉兴市姚庄路北望云里暂住,《三毛流浪记》大部分内容在嘉兴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张乐平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20世纪80年代后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在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画下了10多部三毛漫画作品。

  从军的三毛、流浪的三毛之外,张乐平还画了迎解放的三毛,以及在新中国幸福生活的三毛,《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学法》等连环漫画在20世纪80年代问世。著名剧作家柯灵曾表达对“三毛”的认知,即“向世界呼唤和平,呼唤公正,呼唤仁慈,呼唤同情,呼唤人道,呼唤文明”!

  三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很多人说:“我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三毛走出国门,依然具有感染人心的不朽力量。《三毛流浪记》先后获得法国第42届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世界无字书“特别荣誉奖”,2019年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的推荐书单,2020年入选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成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指定阅读的图书之一。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张乐平?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解放日报社原总编辑丁锡满曾评价张乐平,可做一种回答:“张乐平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和伟大的园丁。在抗日战争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以笔为枪,反抗侵略,反抗压迫,为国而鼓,为民而呼。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笔为锄,勤耕于儿童园地,浇花护花。张乐平的一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纪念张乐平,就是为了传承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虽然父亲离开我们三十年了,我还是非常想念他”

  午2时许,风和日丽,缅怀先生的人们来到张乐平纪念馆。

  “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灌溉。”张乐平纪念馆广场前,张乐平怀抱三毛的雕像之下刻着这样一句话,映照着先生对少年儿童的真挚关怀。

  开展仪式上,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向张乐平纪念馆捐赠“1986年4月张乐平写给徐克仁、郑辛遥的信”的手稿。张乐平曾是第一任《漫画世界》主编,郑辛遥是当时的责任编辑。此信是张乐平在北京寄给徐克仁、郑辛遥的,信中告诉他们在北京组稿的情况,此信一度遗失,一次机缘巧合被郑辛遥在拍卖会上发现,便高价买了下来。

  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张乐平生前所在单位,自1959年出版第一本《三毛流浪记选集》后,成为张乐平儿童漫画的最重要出版机构,且品种多,持续长,影响深远。为纪念张乐平逝世30周年,该出版社今年又出版新书《我们的故事》(彩图注音版),该作品集结了张乐平在百年儿童刊物《小朋友》上连载的157幅作品。仪式上,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向张乐平纪念馆捐赠《我们的故事》一书。

  “回忆总是充满温馨,虽然父亲离开我们三十年了,我还是非常想念他,想念那些在上海五原路旧居的点点滴滴。我们早上从他安息的上海宋庆龄陵园出发,中午来到他的出生地海盐,参加家乡为纪念他而特意举办的活动。”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不无动情地说,“很多人会想念他,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到现在还是受到大家,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他是大家的朋友,不光是在座的各位,还有很多曾经是孩子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不管见过他或没有见过他的,会把他,还有他笔下的‘三毛’等人物当作朋友。这是我,也是我们家人最最感到欣慰的事情。”

  海盐是张乐平的故乡,海盐人对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近年来,海盐把握好“三毛”的品牌资源,打造“漫画艺术之乡”金名片,建好张乐平纪念馆、三毛乐园、三毛小学等纪念性场馆和阵地,成功举办六届“三毛杯”全国漫画大展,建立全国首个少儿漫画基地,在漫画界乃至全社会都有广泛影响。“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我们要弘扬和学习张乐平先生的生平思想、文化造诣和人格魅力。”海盐县领导说。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张乐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以漫画为主,还涉及连环画、年画、速写、剪纸等,其作品与时代脉搏保持同步,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与精湛的艺术水准。此次共展出50幅作品,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位大家喜爱的画家在三毛漫画以外,又是怎样描绘孩子的生活的。

  “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这是张乐平生前的话,也是此次画展的前言,他的爱不但播撒给少年儿童,还给了更多的人——希望普罗大众都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希望世界和平。

“外国卓别林,中国张乐平”

  一场缅怀张乐平,回顾其艺术和创作精神的座谈会在开展仪式、现场观展之后举行。有人说,与会嘉宾可以概括为张乐平的“朋友圈”,或是“亲友圈”。当然,大家共同的身份是——张乐平的忠实读者。

  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曾对张乐平艺术成就有经典概括:“外国卓别林,中国张乐平。”郑辛遥对此深感共鸣,“张乐平先生的无字漫画,就像卓别林早期的默片,看表情、姿态,不认识字的三四岁小朋友能看,老外也能看。由于有这个艺术魅力,据说《三毛流浪记》发行量近2000万册,还在法国、意大利获得国际顶级漫画节文化遗产奖、世界无字书特别荣誉奖,足以证明其传播之广。”

  “广”之外,郑辛遥还用“精”和“真”评价张乐平漫画——

  “精”是艺术精美,张先生画的三毛神态生动、线条流畅,几乎每一幅都让人发出赞叹。我做《漫画世界》编辑时,给张先生审稿,问他:“张先生,你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张先生说,有时候手、动作、面部表情,都是他自己做模特照镜子画出来的。我想,这个模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照着镜子里的自己画,第二个因为张先生从小出来做学徒,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这么画,怪不得这么活灵活现。

  “真”是真情实感。1947年,张先生看到冻死街头的流浪儿,他觉得要塑造一个三毛形象,为天下穷苦的孩子说话。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毛就是当时千千万万穷苦儿童的缩影。张先生同情穷苦老百姓,并具有艺术家的人性光辉,技巧上画得好是一方面,但是一个画家思想深处的情感、同情弱者的这种思想或品质也很重要,不能疏忽。

  “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可以载入中国美术史,可以载入世界漫画史。”郑辛遥收尾之句,引来众人热烈鼓掌。

  “我每次来海盐,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张乐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永远是一座丰碑,一个高地。”浙江省漫画家协会主席陶小明说,抗战时期,张乐平、叶浅予等漫画家以笔作枪,是非常强大的抗日力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折射出的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漫画画的是思想,画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绘画很重要的一点是,绘画的功能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张乐平这一点绝对是高超的,不经意间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画得很精准,需要功力来支撑,所以他的作品能长久地保持艺术的魅力。

  “先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个漫画老师,他是我们漫画创作的巅峰,我看他是仰头看的,高山仰止。”上海市美协漫画艺委会原主任沈天呈回忆了与张乐平的交往。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沈天呈是评委之一,评好以后回来向张乐平汇报,譬如上海能评上多少画,哪些是优秀奖,等等。张乐平说了一句:“我可以不要入选,让年轻人在舞台上有所展示。”先生对年轻人,有让路、培养的心态。

  此次“童心未泯”纪念画展,沈天呈尤其提到《葵花向阳》这幅画,“从笔触、构图到构思,把我们惊呆了。上面是红红的太阳,下面是盛开的葵花,葵花又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你仔细去看这幅画,中间竟然有渐变,现在我们可以用电脑,但几十年前做到这样很不简单。我们现在很多漫画作者在构思上不严谨,在技法上偷懒,张乐平先生在立意、主题开掘、构图、制作上,全都下了功夫的。年轻作者还是要老老实实向老前辈学习。”

“做事体要做透,做到自家呒不话讲!勿要等人家讲出来才改”

  《江南周末》:张老师好,这次“童心未泯——纪念张乐平先生逝世30周年画展”较以往的展览有何特别之处?

  张慰军:我父亲以“三毛”漫画闻名,实际上他的技术是非常全面的,除了漫画以外,还有年画、剪纸、服装设计、速写等作品。这次纪念展,希望能让家乡的读者朋友看到一个更丰富的张乐平先生。

  《江南周末》:“三毛”这个艺术形象家喻户晓,其中又以《三毛流浪记》最为知名,据说《三毛流浪记》的大部分是在嘉兴创作的?

  张慰军:是的,以前说是三分之二,据我了解,至少四分之三的《三毛流浪记》是在嘉兴创作的,时间是1947年到1949年初。那时候上海物价飞涨,环境不是很好,父亲身体不太好,咯血,又因为创作收到过恐吓信,所以选择到嘉兴。回老家海盐过于明显,很好找,而嘉兴有火车站,父亲每次作完画,有时候通过邮局,有时候通过火车上的乘务员送到上海,《大公报》会派人在车站接画稿。

  《江南周末》:您认为“三毛”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慰军:三毛是勇敢、坚强的形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段经历失败后,愿意从头再来,而且他特别善良、乐观、积极向上。在旧社会,三毛已经这么艰苦,还是很乐观,现在进入新时代,小孩子在物质上很丰富,但是有学业的压力,家长和社会给的压力,大家都希望孩子成功,其实哪有那么多人成功。童年就是童年,要乐观、开心,保持这个年纪该有的天真,孩子不喜欢的事情,硬给他也不好。现在的小孩如果喜欢看三毛,其实也是在通过漫画的形式了解历史。

  《江南周末》:父亲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慰军:父亲做事情非常仔细,自我要求非常高,画得不好就扔掉。连黄永玉都在《比我老的老头》那本书里说:“其实张张都好,不须重画的。”父亲说:“侬勿可以那能讲!做事体要做透,做到自家呒不话讲!勿要等人家讲出来才改,记住啦杭!”我父亲也和我说过:“做事做人,画画胆子大一点,做人胆子小一点。”

  《江南周末》:张乐平先生出生在海盐,15岁之前在海盐生活,之后去了上海。他与你们谈起海盐时,是怎样的情感?

  张慰军:父亲对海盐的感情很深,一直讲的都是带有海盐口音的上海话。有时候会讲到海盐方言,比如“完彻哩(完蛋了)”。我三姐张朵朵以前开玩笑说,爸爸喜欢阿四(张慰军),因为阿四会讲海盐话。父亲也很喜欢海盐特产,比如大头菜、咸菜、沈荡黄酒,有时候会让海盐的亲戚寄到上海来。 

——摘自2022年9月30日《嘉兴日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