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生活的苦涩

陆 权

 

 

  在举办《张乐平遗作展》之前,我作为主办单位上海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先生的家中,看到了张先生平日所画的习作。有人物、动物的动态速写,有树、桥、房屋的素描,还有集市、工地等大场面的速写。这些鲜为人见的作品反映出他扎实的技巧训练与丰厚的生活积累。张先生的家人告诉我:解放后,张先生很忙,但只要他一有空,就揣上速写本到附近的菜场、幼儿园去画速写。他还有一种业余爱好,就是在小酒馆里坐上半天,叫上一点小菜,慢慢地品酒,与前来喝酒的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那里,大家无拘无束,自由放松,张先生观察他们的音容笑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得都是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难怪张先生笔下的人物衣着、神态、动作、表情,都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形象。

  五十年代是张先生心情舒畅、年富力强的时期,也是他的画风从尖锐、深刻的暴露漫画转向对日常生活中人情与伦理的探究的幽默画创作时期。《父子春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当时张乐平的第五个孩子正值“三毛”的年龄,长得虎头虎脑,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特别爱养小动物。父亲总是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满足他的这一爱好。他在孩子细心饲养动物的幼稚可爱的行为中发现种种趣事,画了《同病相怜》、《老不如少》等小故事,揭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老哲理。《后悔莫及》也是张乐平与这孩子间发生的真实趣事:孩子想干件好事,但因力不从心,闯了祸。父亲看到的是糟糕的结果,儿子在挨了一顿骂后委屈地离开了家门,当父亲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后悔莫及。张乐平用画笔把父子间矛盾心理与复杂的感情世界刻画得细腻、委婉、动人心弦。

  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细致的体验。张先生爱看卓别林的喜剧,剧中没有一句话,一连串的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中咀嚼生活的苦涩。张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不写一个字,只用简单的画面展示故事情节,用幽默的笔调传达悲剧的效果,是两部不朽的漫画力作。据张先生的家人说,张先生晚年一直想画一部大容量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老朋友巴金先生送了他一部《随想录》后,更增强了他这一愿望,但严重的帕金森病夺走了他的创作能力。去年九月,老先生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也是广大读者的遗憾。在先生逝世的周年,上海美术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先生的遗作展,回顾先生的一生业绩,以纪念我国这位当代幽默大师、漫画天才!

——摘自1993年9月19日《新民晚报》

  三毛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