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意识,崭露头角
张乐平,原名张昇,1910年11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临近杭州湾的农村。父亲张舟若是乡村小学教师,母亲朱书善于剪纸和刺绣,张乐平从小耳濡目染,在审美和美术上得到了最早的启蒙。由于家境贫苦,15岁就背井离乡,只身到上海郊区当学徒,生活磨难锤炼了他的坚强意志。
张乐平自幼天性酷爱画画,海边的滩地是他的画板,岸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1923年,在小学美术教师陆寅生的指导下,他创作了第一幅漫画讽刺北洋军阀。1925年五卅惨案后,张乐平根据老师编写的工人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在家乡县城张贴。1927年,张乐平进家乡的迎北伐军宣传队,绘制石印的招贴画和传单,在当地名噪一时。1928年,在姐夫的资助下进上海柏生绘画学校学习,开始发表署名美术作品。1929年,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就职的张乐平就已在《申报》、《新闻报》等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作品。他一面画广告,一面为教科书和小说配插图,设计时装,又利用业余时间画漫画。
《申报》的《自由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份报纸副刊,鲁迅先生曾在《自由谈》上发表许多文章。张乐平创作过《自由谈》的刊头画,最早是在1929年4月10日。现在查阅到的张乐平最早登载的连环画是出现在1930年10月。
1932年1月,正是在张乐平担任绘图员的三友实业社的大门前,日本侵略者阴谋制造了日本僧侣被打事端,然后以这一事件为借口,点燃了“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线。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损失对张乐平触动很大,他决心以画笔为武器,逐渐将主要精力投入漫画创作,在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按年龄排序)丁悚、丰子恺、张光宇、黄文农、鲁少飞、叶浅予等优秀漫画家,这些漫画家的作品吸引了青年张乐平的注意。
30年代,漫画是一个大发展、大进步、大丰收的时代,漫画事业进入成熟和繁荣的全盛时期。从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前的五年半时间内,上海先后出版了20多种专业漫画期刊,更主要的是,上海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都经常刊登漫画作品,有的还专门附有漫画副刊或开辟漫画专栏。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漫画家以外,还有(按姓氏笔画排列)丁深、丁聪、丁影、万籁鸣、王乐天、王君异、王敦庆、方鹤鸣、艾中信、古巴(孙浩然)、田无灾、申屠政、卢世侯、老纪、华君武、朱凤竹、朱吾石(米谷)、朱金楼、江敉、江栋良、江毓祺、刘开渠、孙之俊、许炎、许若明、许超然、纪业侯、汪子美、张仃、张严、张谔、张大任、张文元、张乐平、张英超、张若谷、张振宇(张正宇)、张鸿飞、陈依范、陈烟桥、陈浩雄、陈涓隐、陈惠龄、李凡夫、沈振黄、沈逸千、严折西、陆志庠、余白墅、余振雄、林擒、朋弟(冯棣)、郑光汉、季小波、金剑凡、赵望云、宣文杰、胡考、郭建英、高龙生、唐铭生、席以群、倪炯贤、陶今也、陶谋基、都冰如、黄尧、黄茅、黄鼎、黄士英、黄任之、黄伟强、黄苗子、黄嘉音、盛公木(特伟)、梁又铭、梁白波、曹涵美、董天野、韩尚义、鲁夫、谢添、赖少其、程柳桑、窦宗洛、窦宗淦、蔡若虹、廖冰兄、薛志英等一大批漫画作者。
青年张乐平创作了大量漫画,他的作品并不局限于专业漫画刊物,更多作品是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目前已经找出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刊登过张乐平作品的报刊杂志,计有《X光报》、《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代日报》、《玲珑》、《晨报》、《青青》、《新闻夜报》、《社会日报》、《时代画报》、《万岁》、《人生旬刊》、《时代漫画》、《新华画报》、《特写》、《明星》、《现象》、《互助》、《现象漫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中国漫画》、《今代漫画》、《大众画报》、《图画晨报》、《小晨报》、《十日杂志》、《逍遥》、《书报展望》、《大公报》、《良友画报》、《万象》、《万象图画月刊》、《漫画界》、《人生画报》、《联华画报》、《笑画笑话》、《东方漫画》、《漫画之友》、《牛头漫画》、《群众漫画》、《泼克》、《小上海人漫画》、《电影艺术》、《美术杂志》、《论语》、《多样文艺》、《春色》、《月报》、《立报》、《女子月刊》、《人言周刊》、《社会月报》、《社会周报》、《快乐家庭》、《皇后》、《时代电影》、《现代国际》等近60种,当时上海几乎所有可以刊登漫画的报刊都曾经刊登过张乐平的作品。
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使青年张乐平很快成名,崭露头角。1932年出版的《万岁》杂志,专门刊有说明:“本杂志执笔者,皆海内第一流名画家名小说家,所登名稿,尤青钱万选,备极严格。”随后以繁体字笔画为序罗列九位画家:丁悚、张光宇、张振宇、张荻寒、张乐平、黄文农、曹涵美、叶浅予、鲁少飞。列举的小说家有周瘦鹃、张恨水、严独鹤等人。自1929年初在上海《X光报》首次发表漫画,至1934年1月《时代漫画》和1935年9月《独立漫画》刊物诞生前,张乐平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漫画家,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漫画作品(现在有些介绍中国漫画家的文章,提到张乐平发表漫画的起始时间,往往定为“30年代中期开始在《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这不符合史实)。
1935年张乐平创作了连环漫画《三毛》,作为中国第一部儿童连环漫画的诞生,意义深远。1936年,张乐平的连环画《小孤女》开创了我国将电影编绘成连环画的先例。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张乐平在12月28日的《人言周刊》上发表漫画《对内与对外》,谴责政府当局对爱国群众残酷镇压,对日本侵略者闻风而逃,如此旗帜鲜明的漫画,在当时的上海绝无仅有。
张乐平生活于平民中间,善于抒发平民的苦乐感情,他与普通的老百姓总是有一种难以分隔的骨肉之情,他的漫画始终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他的许多作品是以上海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都市中的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与日常情感是张乐平十分关注的,并投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同情。张乐平手中的画笔,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是刺向敌人的投枪,又是能让人发笑的搔痒器。可以说,张乐平的老漫画,已经成为了老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真实记忆。
翻开30年代的故纸堆,寻找当年漫画家活动的风采,经常能发现张乐平的身影。例如1933年11月6日《晨报》发布一则消息,11位漫画家发起每月举行一次漫画同志聚餐;1934年9月《大众画报》发表有23位漫画家画的自画像;1935年《十日杂志》发表有漫画家的《画人自画像》,画者及被画者计有16位;1936年5月《明星》刊登《漫画作者群像》,有10余位漫画家;1936年10月《上海漫画》刊登汪子美画的《漫画界重阳登高图》,共19位漫画家……张乐平都名列其中。1936年12月《春色》发表《漫画界素描》,介绍15位漫画家,第一位就是张乐平,“当他在三友社供职时(按:20世纪30年代初),作品已是最得新思想者了……”
1936年8月31日《立报》上有篇“本报特写”《漫画家昨联欢,决组全国协会》写道:“最近全国漫画家预备在双十节的一天在上海开一次全国漫画展览会,并定即日起至九月廿日止,公开征求全国漫画家的作品。预定昨天上午十时漫画家在霞飞路二百四十号时代公司编辑部新址开全国漫画家协会的筹备会议……后来知道开会的地址又移到巴黎戏院隔壁东华俄菜馆,于是又重新赶到东华去,在那里记者会见了上海漫画家,到会的如鲁少飞、张正宇、张英超、胡考、张乐平、黄尧等,都是画坛上我们熟知的作家。开会的结果,决定组织全国漫画家协会,先行推定鲁少飞、张光宇、张乐平等七人为漫画家协会上海分会的筹备委员。此外又推定了鲁少飞、王敦庆、叶浅予等五人为这次展览会的审查作品委员。”会后漫画家“又浩浩荡荡雇了车子到南市半淞园,去作了一次漫画式的园游”。该文还刊登了一幅漫画,由参加联欢的漫画家合作。文史学家魏绍昌先生认为,该文中提到的“漫画家协会上海分会”应是“漫画家协会上海方面”,因为当时并没有“上海分会”这一组织,文中提到的“七人”应是首次被确定为全国漫画家协会的筹备委员。
丁聪珍藏的一幅照片——1936年8月30日上海漫画界合影于南市半淞园的照片,出席者包括张乐平在内共31位。1936年12月15日出版的《上海漫画》,胡考写的《关于全国漫画展览会》一文,介绍参展的漫画家共11位,其中就有张乐平(另外还有叶浅予、鲁少飞、张光宇、张正宇、陆志庠、黄苗子、张英超、陈依范)。从当时筹备第一届全国漫画展的照片也可以看出,张乐平是主要参与者之一:照片中坐在中间位置拿笔做记录的即是张乐平。
丁聪回忆:“上海是中国漫画的发源地,30年代集中了一大批漫画家,如张光宇、叶浅予、张乐平、胡考等。我年龄最小,他们都比我大四五岁至十几岁。这些人常在漫画杂志编辑部碰头。”
华君武回忆:“我和乐平相识于三十年代,当时我还是个学生,课余画点漫画,和上海的漫画家只有偶然的见面,不可能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张乐平虽然讷于言,但他对人诚恳的印象是现在还能记得的。”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张乐平参加了救亡漫画宣传队,准备离沪北上宣传抗日。此时,他已经是中国最著名的漫画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