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故居解说词

  解说内容:院子——展厅(一)(一楼西南间)——展厅(二)(一楼东南间)——展厅(三)(一楼东北间)——展厅(四)(北侧长廊)——二楼故居

  大家好,欢迎来到张乐平故居参观。

一、概况
  我们身后的五原路288弄3号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近代里弄式花园洋房,假三层建筑,占地面积约261平方米。1950年至1992年,张乐平一家的住房包括二楼、三楼,以及一楼的一部分。
  故居一楼大部分房间原为他人居住,故居修缮后,一楼为展厅;二楼复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居住时的原貌,其中有画室、主卧、子女房间等;三楼供管理人员办公用,不对外开放。花园西南角新安放了由雕塑家杨冬白先生创作的三毛雕塑作品,等讲解结束以后大家可以到那里拍照留念。
  张乐平先生是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是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他所创作的“三毛”经典漫画形象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三毛之父”。
  请大家跟我先进入故居内参观。

二、一楼展厅
1、一楼过道
  这是位于张乐平家乡浙江海盐的张乐平纪念馆外景照片,馆名由文坛巨匠巴金先生题写,纪念馆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欢迎大家去参观。【浙江海盐张乐平纪念馆】
  1949年4月上海昆仑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三毛流浪记》,这是此部电影在20世纪年代到法国放映时的海报。【电影《三毛流浪记》海报(1949年9月)】
  2011年,《三毛流浪记》又被改编为音乐剧,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及全国各地上演了100多场。【音乐剧《三毛流浪记》海报 (2011年)】
  漫画“三毛”曾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木偶片、音乐剧、舞剧、话剧、新媒体卡通戏剧、杂技魔术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
  张乐平和漫画“三毛”的出版物已经有好多种不同的版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300多种不同的书籍封面。【电视屏幕】

2、展厅一:百年乐平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展厅一:百年乐平。
  这一展厅分为四个单元:童年励志、抗战画家、三毛之父和儿童园丁,为大家介绍张乐平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一单元:童年励志
  张乐平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海塘乡。张乐平原名张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张乐平的父亲张舟若是清朝秀才,在乡村担任教书先生,但他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全家六口,张乐平的母亲朱书就靠剪纸、绣香囊,挣钱补贴家用。这三件就是张母绣的手袋和钱袋,而且都是张母自己打的花样。【杂件:张母绣品】
  张乐平可以说是自幼受家庭熏陶,他的母亲常常教他剪纸花、描花样,用蜡烛油捏小动物。从张母那里,张乐平接触了美,又从小学美术老师陆寅生那里学习绘画。酷爱美术的张乐平放学时还经常到海滩边用芦柴画画。张乐平曾在自述中讲到幼年时在海滩上画了一条长长的巨龙。
  1925年,十五岁的张乐平只身来到上海南汇县万祥镇森泰木行当学徒,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各种杂事,晚上还要边看店边为老板搓吸水烟用的纸媒。在繁重的学徒生活中,张乐平仍然寻找一切机会画画。老板晚上出门后,他就用墨汁在老板让他卷的纸媒上画画。有一次因为下雨潮湿,老板吹不着纸媒,打开发现了上面的画,就把张乐平痛骂了一顿。学徒期间少年张乐平并没有放弃画画,从不中断。
  著名人物画大师戴敦邦先生曾根据张乐平先生早年习画的亲身经历分别创作了《沙滩作画》、《灯下刻苦》,这两幅插图,与张乐平自述最早收录于1964、1965年的《儿童时代》里,在《画“三毛”以前》一书中也有转载。【《画“三毛”以前》(四川少儿出版社,1981年);《沙滩作画》(作者:戴敦邦,1980年);《灯下刻苦》(作者:戴敦邦,1980年)】;适逢故居修缮,我们邀请了年近八十的戴敦邦先生复原了这两幅画,盖上了印章。后来又邀请了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创作了这幅《烟纸绘画》,以示对张乐平先生的纪念。【《烟纸绘画》郑辛遥,2015年】
  1927年,张乐平离开木行,回到了海盐老家,在迎接北伐军宣传队画画。一年后,张乐平随姐夫到了上海。1983年,张乐平画了这幅《童年的回忆》,画的就是他自己童年的回忆。【《童年的回忆》张乐平,1983年】

第二单元:抗战画家
  1928年,张乐平来到上海,在姐夫资助下进美术学校学习。1929年,他在广告公司画广告,为科教书配图,为小说画插图,设计时装,创作漫画、连环画。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乐平决心以画笔为武器,从此将主要精力投入漫画创作,经常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很快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漫画家。
  1936年,张乐平等7位漫坛精英首批被推选为全国漫画家协会的筹备委员,张乐平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但是全国漫画家协会的工作却因日寇的炮火而搁置了起来。

第一部分:笔铸刀枪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先来了解这位抗日战士张乐平。【播放:《抗日战士张乐平》】
  1937年日寇发动了七七事变,8月13日炮火又在上海响起,作为漫画运动的中心,上海漫画家以抗日救国为旗帜,立即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组织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任副领队。
  张乐平随抗日救亡漫画宣传队离开了上海奔赴各地宣传,他们一边赶制漫画,一边举办“抗敌漫画展览”,并将漫画贴遍沿途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漫画队撤到了武汉,隶属于由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对外称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当时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漫画宣传队有幸得到周恩来的亲自教诲。1938年1月1日,漫画宣传队创刊了《抗战漫画》半月刊,一共出版了十多期,其中有四期的封面是由张乐平设计的,在这个刊物上他的作品最多,这幅《侵略者的坟墓》是其中一幅。【《侵略者的坟墓》(《抗战漫画》第12期,1938年6月16日)】这两幅画《为什么不早把财产捐给国家?》和《流亡》分别发表在其他刊物上。【《为什么不早把财产捐给国家?》(1938年9月《自由谭》)】【《流亡》(1944年)】
  1938年5月20日,中国空军飞机第一次飞到日本本土上空,空投数以百万计的传单,有许多是漫画宣传队创作的。
  1938年6月,张乐平全面主持漫画宣传队的队务,带队去安徽休宁,创作大批布画在屯溪一带流动展览。【张乐平与他的抗日宣传画(1938年摄于安徽休宁)】后经浙江兰溪、金华等地沿途宣传,转道去湖南长沙。在长沙市区开抗日画展,并绘制大壁画。这是张乐平在街头墙上挥笔作画。【长沙大火前夕,张乐平在街头墙上挥笔作画(1938年摄)】长沙大火后又经湘潭、衡山、衡阳等地,沿途举办画展,到达桂林。
  为了扩大宣传,1939年春,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其中一路奔赴前线,由张乐平任队长,率队奔赴东部地区宣传抗日。图为漫画宣传队到达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江西上饶后,正在进行创作,左边站立者为队长张乐平。【江西上饶,漫画宣传队在创作抗日漫画,左边站立者为队长张乐平(1939年摄)】
  1940年初冬,绍兴、诸暨一带一度沦陷,又失而复得。张乐平受《东南日报》之约,实地写生和创作。这是当时的照片。【1940年初冬,绍兴、诸暨一带一度沦陷,又失而复得。张乐平受《东南日报》之约,实地写生和创作 (1940年摄)】
  这幅画是布画,就是画在布上面,便于流动宣传和保存。【《敌寇姿态:奸淫、杀戮》(1939年)】
  这幅《没有眼睛的炸弹》发表于1938年4月《 抗战漫画》,画中日本鬼子炸的是美国人,而当时美日并没有宣战。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三年零四个月前,漫画家仿佛在向美国表示,日本兵的炸弹是没有眼睛的,如果不消灭日本军国主义,不知哪一天就会轮到你们。【《没有眼睛的炸弹》(1938年4月)】

第二部分:唤醒民众
  在东部战区,漫画宣传队在抗敌演剧七队、五队的配合下,不断巡回展出抗日漫画和宣传画。
  这幅照片拍的是漫画宣传队沿途进行宣传,右起第三人为队长张乐平。【漫画宣传队沿途进行宣传(1939年摄)】
  走在街头巷尾,生动形象的漫画老少皆宜,举办流动画展,给孩子们讲解……这些珍贵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漫画宣传队正在宣传抗日的热烈场面。【走在街头巷尾生】【生动形象的漫画老少皆宜】【举办流动画展】【给孩子们讲解】
  张乐平在江西上饶兼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并且负责编印《抗战漫画旬刊》,分发到各地张贴及潜入赣浙沦陷区散发。1939年6月,张乐平携带一批作品在浙东宁波一代及浙江天目山一带流动展览,并深入前线,画了许多素描、速写等。秋季回到金华举行个人战地素描展览会,并在《大风》和《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或出特刊。
  也正是在浙江金华,张乐平认识了浙江中心剧团的主要演员冯雏音。冯雏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也是清朝秀才,是上海滩有名的大律师。抗战爆发,冯雏音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16岁只身离开上海参加了抗日宣传队。两人于194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结为夫妻,后来相濡以沫50多年。
  早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张乐平就在12月28日的《人言周刊》上发表漫画《对内与对外》,公开谴责政府当局对爱国群众残酷镇压,对日本侵略者闻风而逃。如此旗帜鲜明的漫画,在当时的上海报刊杂志中绝无仅有。【《对内与对外》(《人言周刊》 1935年2卷42期)】
  这幅作品——《幻想中的无敌空军》,其创作充满了想象力,在原画旁,张乐平用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对祖国国防现代化的渴求。【《幻想中的无敌空军》(《抗战漫画》第2期 1938年1月16号)】
  1942年6月,张乐平在福建永安举办个人画展,宣传抗日。8、9月,到达江西赣州后,在抗敌演剧二队的帮助下多次举办抗日画展,并且主编《大同漫画》。【张乐平辗转至赣州坚持抗日宣传(1942年摄)】【《大同漫画》(张乐平编,1944年)】1944年,张乐平参与编辑了《万象集》、《爱与憎》等抗日书籍。【《万象集》(张乐平等作,1944年)】

第三部分:坚守到底
  张乐平画的“漫画示范”是漫画宣传队举办漫画训练班的教材,并发表在报刊上,还由中央通讯社记者拍成照片分发各地,以帮助各地组织抗日宣传活动。漫画训练班曾在东部地区产生广泛影响。【《漫画示范》(张乐平画,1941年)】
  1940年年底,漫画宣传队收到当局要求其解散的通知,队员纷纷离去,然而张乐平并不放弃,他于1941年7月在江西上饶重组漫画宣传队,改为隶属于第三战区政治部,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张乐平没有一刻放弃过自己的岗位,一直坚持以笔作刀枪,战斗在枪林弹雨和硝烟弥漫的抗战第一线。
  1945年3月至抗战胜利,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为张乐平专门设立了创作室,配备英文、日文翻译,制作成传单至敌占区和日本本土空投散发。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辗转上海、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列中的煤油炉、美军水壶便是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维持生存的必需用具,陪伴张乐平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连天烽火,见证了张乐平坚守到底的峥嵘岁月。【煤油炉、美军水壶】
  这些照片是漫画宣传队的照片。下面是两张《救亡漫画》。
  《救亡漫画》是1937年9月创刊的具有全国战时漫画运动性质的杂志,开辟了抗战初期“漫画战”的重要阵地。张乐平为创作了《一颗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将来我们所看得见的结果》等鼓舞斗志、充满爱国热情的抗战漫画。

第三单元:三毛之父
  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三单元“三毛之父”。

第一部分:早期三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漫画处于黄金时期,盛况空前。当时,上海的各大报刊杂志都开辟有自己的漫画专栏,好多画家都创作了漫画的人物,如叶浅予的“王先生”、 “小陈”,黄尧的“牛鼻子”,但是却没有一个儿童的形象。于是,张乐平决定另辟蹊径,做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尝试。一个月后,一个全新的漫画形象就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这是一个脑袋上顶着三根毛的淘气儿童,张乐平很随意地给这个新生的漫画小人儿起了个名字——三毛。
  这就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三毛”漫画(《晨报•图画晨报》1935年7月28日)】
  当时的连环漫画几乎都配有文字说明,张乐平试图尽可能减少文字的帮助,用线条来表达故事内容,这样就使当时中国大量的文盲和不识字的儿童也能看得懂了。
  在最早的“三毛”故事中,主要表现儿童的天真、率真、单纯和幼稚,有些故事也触及到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数仍以幽默风格为主,但是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常常带有寓意。这里都是早期“三毛”的作品。【早期三毛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毛”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一。【《三毛第一集》(作者:张乐平,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3月出版)】

第二部分:三毛成长
  抗战八年是张乐平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几度生死的战争经历,以及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所见所闻,使他更深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
  1945年11月,张乐平回到了上海。上海各家报纸得知这位十年前在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回来了,纷纷作了报道并向他约稿。面对《申报》馆的约稿,结合八年来的生活体验,张乐平产生了创作《三毛从军记》的想法。这是张乐平在上海创作《三毛从军记》时的照片。【张乐平在上海创作《三毛从军记》(1946年摄)】
  与八年前偏重生活趣味的三毛形象相比,《三毛从军记》中的三毛形象,表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张乐平通过让三毛以小小年纪进入军队参加抗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的手法,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一面,又揭露了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一面。
  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以精致独到的笔触,扎实的生活素材,合理又不失夸张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反响很大。
  1947年2月,大鹏书社将《三毛从军记》分三册出版。【《三毛从军记》第1册 (大鹏书报社1947年2月)】
  解放前的上海,一到下雪天以后,就有收尸队来收流浪儿童的尸体。这给了张乐平很大的触动,因此他决心要创作《三毛流浪记》。
  为了获取素材,张乐平设法和流浪儿交朋友。在郑家木桥,有不少流浪儿聚在一块,张乐平特意换了一套破衣服,还买了一些大饼油条,分给他们吃。借此,张乐平和流浪儿围坐在一起,向他们讲起了自己小时候当学徒时的故事,流浪儿也各自诉说了自己的苦难,就这样,张乐平和这些流浪儿逐渐熟悉起来,成了朋友。
  《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起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三毛流浪记》(上海《大公报》1947年6月15日刊登三毛第一幅漫画)】《三毛流浪记》的单行本也由大公报馆分四集出版。【最早出版的《三毛流浪记》连环画1、2、3、4(上海大公报馆1949年4月)】
  创作《三毛流浪记》的时候,张乐平曾经收到过恐吓信,里面夹着子弹,但他还是坚持要画下去,为了安全,张乐平一家来到了嘉兴,借居在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那段日子,张乐平得了肺病,他在嘉兴一边养病一边继续创作《三毛流浪记》。他每天把画好的稿子送到火车站,由认识的列车员帮他带到上海。【在嘉兴创作《三毛流浪记》(1948年摄)】【嘉兴姚庄路北望云里19号,大部分《三毛流浪记》画稿在此诞生】
  《三毛流浪记》当时引起广大市民的共鸣,甚至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人,也产生对这个流浪儿的同情,艺术能达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
  1948年夏秋之交,上海昆仑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将它改编为电影剧本,于1949年春正式开机,直至1949年8月才拍摄完成。1949年9月,上海六大电影院同时上映了《三毛流浪记》,此时的“三毛”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受欢迎程度。后来,这部电影上映后在国外也受到欢迎,例如在法国巴黎六家电影院连续放映九十天,好评如潮,还荣获葡萄牙和意大利国际电影节大奖。【《三毛流浪记》(昆仑影业公司电影剧本1949年)】

第三部分:三毛新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乐平满腔热情地使三毛进入了新的生活。
  上海《大公报》为迎接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邀请张乐平创作了《三毛庆解放》的宣传画。画中的三毛扭着秧歌、打着腰鼓,脸上满是当家做主人的那份自信和喜悦。“解放全中国,和平统一”、“建设新社会、安富康宁”两幅标语醒目突出,激情昂扬,催人奋进,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和夙愿。【《三毛庆解放》年画(大公报馆印制 1950年2月)】
  长篇连环漫画《三毛翻身记》于1951年5月5日起在《解放日报》上连载。描绘的是三毛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控诉大会”上发言,讲述了自己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获得解放的故事。【《三毛翻身记》手稿草案】
  从1950年起,张乐平在报刊上不定期发表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三毛漫画,其中《三毛日记》于1956年8月19日开始 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刊登。在新社会长大的三毛受到了关心和爱护,是能获得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儿童的代表。【《向日葵》(选自《三毛日记》1950~1965年)】
  在迎接国庆10周年的日子里,张乐平画了《三毛今昔》,于1959年5月30日开始在《解放日报》陆续刊登。他要拿《三毛流浪记》里的苦难情景和今天孩子们的幸福生活进行对照,把它画出来,介绍给大家,尤其是介绍给没有遭受过旧社会苦难的小朋友们,期望他们能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196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三毛今昔》单行本成了当时的畅销书。【《三毛今昔》(《解放日报》1959年7月17日第6版)】
  这幅《三毛和阿廖沙》漫画是1959年张乐平同前苏联杰出漫画家叶菲莫夫合作的,歌颂中苏友谊,当时在中国的《人民日报》和前苏联的《真理报》都刊登过。【《三毛和阿廖沙》(《解放日报》1959年2月4日)】

第四单元:儿童园丁
  张乐平常说“大树是从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注意浇灌。”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儿童事业。

第一部分:三毛生活展览会
  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经报纸连载,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同情。所以宋庆龄先生及其组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决定创设“三毛乐园会”,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帮助生活中的“三毛们”度过难关。【《三毛呼声》(中国福利基金会主编,1949年5月)】
  张乐平不顾自己的肺病还没有痊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特意精心赶制了三十多幅“三毛”水彩画,连同“三毛”其它原作手稿进行义卖,这是其中的一幅水彩画。【《不同待遇》(1949年)】
  1949年4月4日,为“三毛们”募捐的“三毛生活展览会”在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四楼揭幕。【“三毛生活展览会”现场(1949年4月摄)】
“三毛乐园会”规定:不论何人,只要愿意每月出3块银元,救济一个“三毛”的,就是该会会员;愿意每月出15块银元,救济5个“三毛”的,便是荣誉会员;凡是赠送衣物、食品、玩具的,便是会友。【“三毛乐园会”章程草案(1949年)】
  参观者多似潮水,30余幅三毛水彩画很快被抢购一空,“三毛乐园会”的会徽以及由张乐平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也供不应求。【“三毛乐园会”会徽(1949年4月)】
  至1949年4月9日,“三毛生活展览会”落幕。靠着这笔救助,沪上众多流浪儿童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迎来了上海的解放。

第二部分:和儿童在一起
  有人问张乐平: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欢看,有什么诀窍吗?
  他只回答: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直到张乐平晚年,他都经常为孩子们作画,或者指导孩子们作画。【在市少年宫,张乐平参加三毛诞辰50周年庆祝活动(1985年摄);张乐平在家中创作新三毛给孩子们看(1977年摄);晚年张乐平依然喜爱和孩子们在一起(1978年摄);张乐平为孩子们画戴着红领巾的新三毛(1978年摄)】
  热爱孩子的张乐平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小读者们的喜爱,张乐平经常收到全国各地小朋友们的来信。【张乐平给西安市实验小学六(三)班四位小朋友的回信(1980年)】小读者刘红囡便是其中的一位,她来信致敬张乐平,并附寄了自己历时两年完成的,共3万余字的读《三毛流浪记》看图说话习作155篇,以表达对三毛的喜爱之情。【小读者刘红囡来信(1982年2月1日)】
  晚年张乐平还把自己的著作《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的原稿分别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致信感谢张乐平捐赠《三毛流浪记》原稿(1983年6月20日);上海美术馆收藏张乐平作品《三毛从军记》证书(1991年4月27日)】
  这里的桌子上的展品都是张乐平先生生前使用的,面前的这个电子屏幕只要对准这本《三毛流浪记》,三维立体的《三毛成长记》就会跳出来,感兴趣的可以试一试。【三维立体成像】

3、展厅二:大师漫画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展厅二:大师漫画。因为张乐平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能够反映各时期各阶层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所以他被称为“平民画家”。
  这一展厅分为四个单元:三毛漫画、抗战漫画、社会漫画和儿童漫画,在这一展厅里大家可以欣赏到张乐平大师在各方面的绘画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磨砂大屏,是我们精选的三毛动态速写。屏幕后面的柜子里是三本电子书:《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和《三毛外传》,用触摸屏方式可以进行翻阅。

第一单元:三毛漫画
  第一单元——三毛漫画。三毛,是张乐平最出名的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原创漫画形象,堪称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
  这里展陈的,这一幅和柜子里的两幅画是早期的一些三毛漫画作品。【《傀儡装束》(选自《早期三毛》,1935—1937年);《三毛》(《新华画报》第2年第6期,1937年6月);《三毛》(《新华画报》第1年第4期,1936年4月)】
  这一幅是《三毛外传》中的作品。【《周游世界》(选自《三毛外传》,1946年)】
  这两幅是《三毛流浪记》中的作品。【《孤苦伶仃》(选自《三毛流浪记》,1947—1949年);《校舍全景》(选自《三毛流浪记》,1947—1949年)】其中《孤苦伶仃》是《三毛流浪记》这部作品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三毛是一个可怜的孤儿,孤苦伶仃,四处流浪,他见小羊有母羊的疼爱,小鸡有母鸡的照顾,小狗有母狗的喂养,可是他却什么都没有,他伤心极了。正是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开启了这部至今仍有深刻影响力的巨作。《校舍全景》,每个许多细节都刻画到了,非常风趣。

第二单元:抗战漫画
  抗战漫画是张乐平艺术生涯中最具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感的作品。
  这幅《杀鸡儆猴》是借寓言来表现抗战。上海八•一三事变中驻上海的中国守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这幅漫画中,中国军队这把“抗战”之刀宰杀的是“上海日军”这只鸡,而那尖尖的刀尖又正指向“日军部”这只猴,杀鸡以警戒猴,是给猴看的。“日军部”这只猴抱头瞪眼面对“抗战”之刀显得大惊失色,正表现出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沉重打击。【《杀鸡儆猴》(1937年)】
  《三毛的大刀》描绘的是:三毛想参军,却因个子太小被拒绝,他挥起大刀,砍倒两棵大树,喊出:“我不信东洋鬼子的颈子比树干还硬。”这幅画表现了三毛决心当兵要去前线杀敌的英勇气概,鼓舞人们应像三毛一样拿起大刀向日寇头上砍去。【《三毛的大刀》(1938年)】
  《日寇的欺骗手段》漫画上,日本飞机狂轰乱炸,中国百姓尸横遍野,日本飞机竟还无耻地撒下传单,说:“日本飞机不杀中国人民”。这幅漫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欲盖弥彰的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日寇的欺骗手段》(1938年)】
  这幅漫画的标题是《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军民齐心合力推动压路机将侵略者压得粉碎。【《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1938年)】
  这幅《父亲的遗物》,父亲被日本鬼子杀死了,儿子紧握着父亲的遗物——长枪,脸上充满着对敌人的仇恨,意味着中国人民必将前仆后继去消灭侵略者。【《父亲的遗物》(1939年)】
  这些漫画作品寓意深刻,鞭挞日军侵略暴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保家国的坚强决心。
  这幅画是张乐平的自画像,张乐平夫妇带着两个小孩,流徙各地。从张先生的服装可以看出,当时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携家流徙图》(1945年)】
  柜子里放的,一边是刊登在杂志上的《漫画示范》,一边的漫画,画的是,日军谎报军情,称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机被击落,实际情况是日军自己的飞机被击落了。
  这幅宣传画是《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1937年10月)】
  这幅漫画题为《能屈能伸》,表明中国人民一定能反攻为胜,给侵略者以致命打击。【《能屈能伸》(1938年12月)】
  这幅漫画标题是《这一槌的滋味如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游击队的作用。日军攻击中国正规军时,游击队给了日军重重的一槌。【《这一槌的滋味如何》》(1939年5月)】
  这幅漫画是张乐平提供给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用于制成传单。由于主要是为了空投给日本兵看的,所以漫画上配的是日文。【《无题》(空投漫画传单,1945年)】
  抗战时期,张乐平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漫画、宣传画、壁画、传单、速写等作品。张乐平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及多次奔赴前线创作,百折不饶地宣传抗战的史迹,在中国漫画史上留下光荣和重要的一页。

第三单元:社会漫画
  张乐平的社会漫画创作题材广泛,充分发挥了漫画讽刺、幽默、主题鲜明的特点。
  《叔叔别忘了我们》这幅画就是张乐平呼吁作家和画家不要忘记为儿童创作好作品,不要高高在上。【《叔叔别忘了我们》(1955年)】
  这幅《烧香》描述的就是当时的不正之风。【《烧香》(1980年)】
  《不倒翁》画面上的文字由老同志宋日昌题写:“上轻下重,摇摆不停。东南西北,见风使舵。自以为得意,永不会倒。风正法严,终有一倒不起”。 【《不倒翁》(1982年)】
  除了三毛以外,张乐平曾经画过十几部连环漫画,这幅作品《虚张声势》摘自其中的一部连环漫画《胡大生活漫记》。【《虚张声势》(1956年)】
  《家务劳动社会化》是“上海(本市)里弄妇女大搞加工生产大办服务事业”的配图;《干劲冲天,日月增光》描述的则是“十万钢铁大军向一百万吨钢奋勇进军”,是当时社会“大炼钢铁”的真实写照。【《家务劳动社会化》(1960年3月);《干劲冲天,日月增光》(1959年3月)】
  《南京路上风光好》一图,建筑上的这些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定要解放台湾,将美帝国主义从台湾赶出去”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南京路上风光好》(1964年9月)】
  柜子里的作品:
  《云云氏》是创作于1946年的连环漫画,描写一个小职员生活在旧上海的各种遭遇。【《云云氏》《盖世画刊》(1946年)】
  《美国武装日本的花样》描述的则是抗美援朝的这段历史,具有时事性。【《美国武装日本的花样》,(《抗美援朝漫画选》,大众美术出版社 1951年出版)】
  《罪魁祸首》也是创作于抗美援朝时期,将美英首脑的漫画头像画得惟妙惟肖,也体现出张乐平的美术功底。【《漫画》月刊(1951年)】
  《不平衡的平衡》创作于1946年,即抗战胜利后不久,社会矛盾突出,张乐平画了这幅发人深省的漫画。【《清明》(1946年)】
  张乐平的画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步。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单元:儿童漫画
  张乐平一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儿童事业,他的儿童漫画作品注重挖掘儿童天然的纯真和灵性,启迪儿童内心的真善美。
  1959年4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宝宝唱奇迹》,全书共10幅图,由郑拾风先生配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宝宝唱奇迹》的画稿。这些画面色彩明快,清新自然;景物造型夸张,想象力丰富,极具漫画趣味,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别有一番情趣。【《宝宝唱——红鲤鱼、老母鸡、西瓜皮、大豆荚、花生米、玉蜀黍、大棉花、大白兔》(1959年)】
  1957年,张乐平受《儿童时代》编辑部邀请创作了彩色的连环漫画《小猫咪咪》,塑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制造了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画面构图简单,色彩明快,深得孩子们喜爱。【《小猫咪咪》选(1957年)】
  1985年,张乐平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这是樟树奖奖牌。【张乐平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奖牌(1985年)】

  这三个柜子,用触摸屏方式用手指翻页,可以观看张乐平先生的三部代表作《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外传》的全部画面。【柜子】

4、展厅三:艺苑掇英
  作为漫画大师,张乐平的作品早已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事实上他还是一位在诸多画种中造诣很高的大画家,他的年画、速写、素描、彩墨画、剪纸、中国画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著名画家戴敦邦说:“乐平老师并不躺在他的成就上重复他的艺术光辉。只因为他的‘三毛’系列创作知名度太高,竟使社会对他整个艺术造诣产生误识。”

第一单元:年画
  《竞做军鞋支前线》、《夺魁图》等这里的作品还有第二展厅中陈列的《祖国万岁》就是张乐平运用传统年画和月份牌画技法创作、表现新中国时代烙印的新年画。【《竞做军鞋支前线》、《夺魁图》、《庆祝六一》】

第二单元:速写
  张乐平一生创作了大量速写作品。他落笔挥洒自如,在流畅而又韵味的线条中有意注入书写笔法意识,并自然地将这些统一在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有早期的抗战前线速写。【《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前线速写)(1939年);《游击队员的背影》(1944年)】
  还有建国后观看歌舞剧演出、京剧所画的速写。【《波洛乃兹和玛佐卡舞》(波兰军队歌舞团演出)(1955年)、《吉赛尔》中的双人舞(古巴芭蕾舞团演出)(1961年);京剧《智取威虎山》(1966年4月)】
  另外更多的则仍然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欢呼郊区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速写》,朝花美术出版社 1956年出版);《工商界代表排队发言(上海)》(《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6年出版);《倘若一切车辆都长期罢工,宽大的马路岂非放着可惜,于是……》(《良友》第129期,1937年6月)】

第三单元:彩墨画
  张乐平创作的彩墨画用笔苍劲,用色浑厚,其画面沧桑,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多表现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形式。
  《抢修赣南机场》、《流亡》和《小男孩》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场景;【《抢修赣南机场》(1)、(2)(1944年);《流亡》 (1945年);《小男孩》 (1942年)】这幅《供销合作社》反映的便是建国初年合作社开办的情况,具有历史性;【《供销合作社》(1954年)】另外这几幅则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致。【《水乡》(1954年);《挖泥船》(1956年);《西湖畔》(1)、(2)(1956年)】

第四单元:都市风情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乐平创作了大量表现民国时期老上海社会风情的漫画,他的都市风情画创作题材广泛,充分发挥了讽刺、幽默、主题思想鲜明的特点。他手中的画笔,是解剖社会的手术刀,又是能让人发笑的搔痒器。
  张乐平巧妙地用《大饭店》里的各种场面,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世相百态。【大饭店(《泼客》1937年3月1日)】
  当时上海的舞厅很多,但是一般是有钱人去的,,这幅《小都会》呈现的是底层老百姓的自误自乐,起名“小都会”,显然是针对“上海被称为‘大都会’”而来的。【《小都会》《上海漫画》1937年4月)】
  《一吹一拍,此种音乐大可布入无线电中》这张作品暗示着20世纪30年代吹牛拍马的社会风气。他用真牛和真马来表达“一吹一拍”的含义,使读者心领神会。【《一吹一拍,此种音乐大可布入无线电中》(《新闻报》1933年5月10日)】
  《鸽笼素描》展现的是上海“72家房客”中的一员,用略显夸张的手法衬托出普通市民住房的拥挤。【《鸽笼素描》(《上海漫画》1937年3月)】
  《财源》描绘的是旧上海五花八门的奖券,是人们梦幻中的“财源”,却是现实生活中的“陷阱”,很多人为了这个发财梦,弄得家破人亡。【《财源》(《新闻报》1934年6月22日)】
  这幅图的标题是“敲诈”,抓人者说:“你拍死了我家的苍蝇!”【《敲诈》(《新闻夜报》1936年10月13日)】
  《大除夕的城隍庙九曲桥》副标题是“百日苦后,一日乐,挤一个水泄不通!”这是张乐平的剪纸作品。30年代初,青年张乐平尝试着赋予剪纸新的意义。当时正值鲁迅提倡新兴木刻,于是他将剪刀对准了现实生活,用剪纸来表现上海这个大千世界,剪出了一幅幅沪上风俗,人物百态。剪纸一般只是起着装饰品的作用,但是张乐平却将剪纸艺术用于生活记录或讽刺,赋予其现实感觉,别具匠心。【《大除夕的城隍庙九曲桥》(《时代漫画》1935年2月】
  《窘》这幅漫画,穿着旗袍的漂亮少女,可以寓意是美丽的中国,美好的事物,铁丝网表示面临着战争的爆发。少女那美丽的旗袍,被铁丝网上的钉子钩住,把衣服的下摆给撕坏了。【《窘》(《特写》封面1937年2月25日)】
  都市风情画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张乐平绘画的核心就是人道主义,就是对平民的爱,和为了维护这种爱心而激发出来的对邪恶势力的痛恨。
  这部《小孤女》作于1936年,是根据同年摄制的杨小仲导演、陈娟娟主演的影片编绘而一起推出的。本来将影片编成小人书,完全可以利用现成的剧照,这本书开创了我国将电影编绘成连环画的先例。在张乐平的笔触下,就不再是单纯的故事片图解,变成一本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小孤女》(中国图书杂志公司 1936年11月出版)】
  张乐平创作过大量的都市风情题材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使青年张乐平很快成名,崭露头角。1932年,已经有媒体将张乐平列为“海内第一流名画家”之列。【《万岁》(第2期)】

5、展厅四:友人画我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展厅四——友人画我。在这条长廊里,我们能看到著名漫画家张光宇、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廖冰兄、黄永玉、方成等五十多位画家笔下的漫画张乐平,我们根据这些作品制作了这面瓷板画墙。丁聪曾赞张乐平的漫画不仅画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气十足,变化多端,而且画小动物也都生动活泼,情趣可爱。自己很佩服他的画构思巧,技巧高。【友人画我】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友人的画中,他们大都把目光投向了张乐平和三毛、张乐平和儿童、张乐平和酒这样类似的主题。
  这块板上展示的是著名文学家柯灵先生为张乐平先生写的手稿复制件。
  “友人画我”板块的对面是名人对张乐平先生的评价,有宋庆龄、夏衍、汪道涵、台湾三毛。大家也可以留下只言片语,来纪念我们的张乐平先生。【留言板】

三、二楼故居
  请大家跟我上楼继续参观张乐平故居的部分。楼梯的左侧墙面上挂着的都是张乐平先生生前的一些照片。有张乐平先生工作的,有和同事、好朋友一起参加会议、活动的。
  【注:由于上下楼梯不便,对于楼梯墙面的照片可按重点选择,仅作简单介绍,请听众们自由观看。】
  这张照片是:张乐平和其他著名画家研究“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作品,左起为:张乐平、颜文樑、贺天健、丰子恺、林风眠、张充仁,个个都是美术大家。【著名画家们研究“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作品(左起:张乐平、颜文樑、贺天健、丰子恺、林风眠、张充仁)(1961年摄)】
  这是1980年张乐平访问日本时与当时日本首相的合影,在场的中国漫画家还有华君武、英韬,以及中国外交官孙英民。日本首相手里拿着《三毛与老寿星》画。【日本首相铃木幸善手拿国画《三毛与老寿星》与中国漫画家代表团合影。右起:张乐平、华君武、铃木辛善、英韬、孙英民。((1980年摄于东京)】
  这是张乐平与漫画大师丁聪、电影导演桑弧在北京开会时合影的照片。【张乐平与丁聪(中)、桑弧(右)合影(1983年摄)】
  这是台湾作家三毛和张乐平、时任解放日报总编丁锡满在一起欣赏老漫画。【张乐平(右)、丁锡满(左)和台湾作家三毛一起欣赏1930年代的老漫画。(1989年)】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当年部分漫画宣传队老战友在北京的聚会。左起:陆志痒、张乐平、特伟、廖冰兄、黄茅。【抗战救亡漫画宣传队老战友在北京聚会(1983年摄)】
  这是张乐平出席“中国油画展”开幕式的照片,一同站在前排的还有江泽民、曾庆红、夏征农、朱屺瞻等领导人和画家。【张乐平出席“中国油画展”开幕式(1987年摄)】
  这一张是张乐平70岁入党时拍的照片。【张乐平在70岁入党之际作三毛画,附诗一首《献给亲爱的党》,以表欢欣之情(1979年7月24日摄)】
  这是张乐平和著名画家沈柔坚在一起拍的照片。【张乐平与沈柔坚(左一)等合影(1987年摄)】
  这是1947年在上海的美术家聚会时的照片,这一位是张乐平。【当时的上海美术家合影(前排左起第五人为张乐平)(1947年摄)】
  这张是“文革”结束后,张乐平与朋友们在巴金家重聚,左起:师陀、巴金、孔罗荪、张乐平、王西彦、柯灵。【“文革”结束后,张乐平与好友在巴金家重聚(左起:师陀、巴金、孔罗荪、张乐平、王西彦、柯灵)(1977年摄)】
  20世纪50年代上海漫画家在创作,左起:张乐平、乐小英、张文元等。【上海漫画家正在进行创作,左起:张乐平、乐小英、张文元等。(20世纪50年代摄)】
  20世纪50年代,张乐平经常参与各类文化界人士聚会,这一位是张乐平。【张乐平(正面鼓掌者)参与各类文化界人士聚会(20世纪50年代摄)】
  这是与漫画界老前辈张光宇的合影。【与张光宇合影(1954年)】
  这是张乐平与《三毛》漫画书籍的责任编辑戴洋藩的合影。【张乐平与戴洋藩合影(1978年摄)】
  张乐平曾经多次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画过许多农村速写。这张照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同去的画家还有(左起)俞云阶、张文元、吴耘、赵延年、叶苗等。【张乐平(后排右三)去农村体验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摄)】
  这张照片是朋友们为欢迎叶浅予来上海,在一起聚餐时的合影。前排右起:申石伽、张乐平、叶浅予、特伟。后排右起:戴敦邦、张楚良、叶冈、刘旦宅、魏绍昌、朱嘉树。【朋友们在聚餐前合影,(前排右起)申石伽、张乐平、叶浅予、特伟。(后排右起)戴敦邦、张楚良、叶冈、刘旦宅、魏绍昌、朱嘉树。(1981年)】
  这张是夏衍参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召开的《张乐平画展》,照片中还有华君武、廖冰兄、郁风。【夏衍(坐者)参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召开的《张乐平画展》(后排左起:华君武、张乐平、廖冰兄、郁风)(1983年摄)】
  这一张是电影《三毛流浪记》1949年版的摄制组合影。【电影《三毛流浪记》摄制组合影,左起第7人为张乐平。(1949年4月摄)】
  这是张乐平与经典电影《三毛流浪记》主演王龙基在一起。【张乐平与《三毛流浪记》王龙基合影。(1982年摄)】
  这是在看黄永玉的女儿画画。【看黄永玉(中)的女儿作画(1960年)】
  1991年10月,张乐平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外出参加活动,出席《漫画世界》编辑部会议,这是在走路时拍下的照片,左起:徐克仁、孙绍波、赵超构、张乐平、张林岚、杜建国、郑辛遥。【最后一次外出活动——去出席《漫画世界》编辑部会议(1991年10月)。左起:徐克仁、孙绍波、赵超构、张乐平、张林岚、杜建国、郑辛遥】
  这边墙上的两张分别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与张乐平亲切握手的照片和在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张乐平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照片。【周恩来总理与张乐平(右)亲切握手(1957年摄);在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上,张乐平(右三)受到毛主席接见(1960年摄)】

1、画室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张乐平的画室,兼作书房、会客室。张乐平曾在此会见众多文化艺术名人。
  四十多年间,张乐平在这间画室中创作了大量的漫画作品和其他美术作品。
  这幅是张乐平家拍的一幅全家照,是1959年拍摄的,拍摄的地点就是这里的书房。【全家照(1959年摄)】所以在张乐平先生逝世后,书房基本上一直维持着老人生前的原样。
  陈旧的书桌上放着他使用过的笔墨纸砚,书橱里陈列着他的许多著作以及各种资料书籍,还有蓝花土布套子的老式沙发,都恢复成了原来的样子。
北墙上挂着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赠给张乐平的一幅国画——《虾》。【齐白石:《虾》】
  那是张乐平创作的年画《祖国万岁》。【《祖国万岁》(1959年)】

2、主卧
  这是张乐平夫妇的卧室。
  墙上的是他们的结婚照。他们是在1941年3月18日的“巴黎公社纪念日”结的婚。当时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张乐平先生的手很巧,据说他把医院那些橡皮膏背面的纱布做了一件婚纱,给妻子冯雏音披上,就是照片中的这件。【结婚照(挂北墙)(194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摄)】
  1985年,“三毛”五十岁生日之际,小朋友们赠送张乐平爷爷一面火红的少先队队旗。这面队旗一直被张乐平挂在床前墙壁上,陪伴他走完了最后的岁月。【少先队旗(1985年向阳小学五(3)中队题词)】

3、阳台
  阳台用铁艺栏杆围拢,装点着几株盆景。张乐平常在此晨练、阅读、构思和休息。

4、子女房间
  这是张乐平子女的房间之一,兼作饭厅。墙上挂着绘画大师李可染创作的国画作品——《牧童和牛》。【李可染作品《牧童和牛》】
  1989年4月,张乐平的“编外子女”——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懋平跨海来沪,看望义父张乐平时,就曾住在这里。1988年,她在给义父张乐平的第一封信中就写道:在她三岁的时候,她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张乐平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她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对张乐平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感谢张乐平给了她一个丰富的童年。墙上的照片就是作家三毛来张乐平家认亲时所拍摄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懋平跨海来沪,认张乐平为父。(1989年摄);张乐平与台湾作家三毛通信往来(1989年摄)】

5、视听室
  这里原来是故居的亭子间,现在这里墙上布置的是张乐平的自画像,内容包括了抗战、三毛、儿童等多种题材,展现了张乐平先生各个时期的精神容貌。【张乐平自画像】
  根据漫画“三毛”改编的影视剧和舞台剧至今多达20多部,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三毛”的这些改编作品。【电视屏幕】
  这扇门通往三楼,现为管理办公室,不对外开放。

  讲解的部分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活动。
  感谢大家的参观。

备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张家居住的房屋情况

  一楼:现展厅三的全部和展厅四的一半;
  现朝北墙外另有一间连着的房间(“文革”时期借给邻居住房困难户居住,后来没有归还,已被拆除,地方归属8号)。

  二楼三楼:全部。

上海三毛形象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E-mail
:sanmao@sanmao.com.cn
sanmao@online.sh.cn
   沪ICP备06010647号